第N03版:九日山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乡村端午情

    到了端午,农民们常常要抢收抢种。本报记者李想摄

    蔡安阳

    传统的节日,一般都是悠闲的。比如春节放假,吃好吃的,玩好玩的;清明节,出去踏青;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七夕节,看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多浪漫的事。但有一节日,则是忙碌的,那就是端午节。

    端午节,在芒种节气之后,正是乡村双抢时节。水稻熟了,要收;秋季作物,如大豆、玉米、水稻等要种。之所以叫双抢,是因为这个时节,恰逢梅雨季节,不抢收抢晒,成熟的水稻遭遇连天阴雨,收不上来,或者收上来,晒不干,容易腐烂出芽,导致一年没收成。

    抢种,是因为秋作物生长周期时间短,也就100多天时间,比人家迟种一天,长出的庄稼就会不一样,庄稼人种不出不好庄稼,那也是很没面子的事情,让人看不起。如果迟种,再遇上连阴雨,则会导致一季无收,丢面子事小,一家人挨饿就更是大事。所以,乡村端午节,过的都是匆匆忙忙的,传统的节日虽然隆重,但也要为生产让道。

    从前,夏季农忙时,学校也是要放假的,因为老师也要回家收水稻。我们小孩子,收不了水稻,就只能打打下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辅助工作,比如,给收割的大人们送水送干粮,剩下的时间就是拾稻穗。

    夏收时节,金黄的稻浪在阳光下翻滚,老少弯腰,收过的稻田地,有散落的大稻穗,要及时拾起来,否则,太阳一晒稻穗炸开,稻粒就落到地里,一场暴雨来临,腐烂或是出芽,就造成了浪费。

    哪怕就是端午当天,早上我们也要早早起来,趁早凉参加劳动。头一天收过的水稻地,要种秋玉米,种玉米得三四个人协作。我们家,母亲刨坑,父亲抛粪打底肥,我负责放种子,二姐则跟在后面负责盖土踏实。从早上5点钟干到8点钟,气温升高,母亲心疼我们,就差我们回家,烧茶水、送水、送干粮到田头。组合散了,种不了,母亲开始割水稻,父亲先到大场上,将前一天收下的稻谷放开晾晒,然后再回到田头,和母亲一起割水稻。

    等到中午12点,稻田里也热得站不住人了,父母停止收割,母亲径直回家做饭,父亲则再拐弯到场上,将稻谷翻一遍,保证均匀晾晒。

    回家的路上,母亲顺便从沟边扯上两把菖蒲、艾叶和柴叶。到家后将艾叶和菖蒲扎一小把,插于门楣、窗棂上,甚至还有猪圈、鸡窝上,可以驱蚊、辟邪。保证过安稳夏天。

    粽子,这时候通常是吃不到的,因为忙,没时间包。中午煮饭时,母亲将米和柴叶一起下锅,煮一锅粽叶大米饭,母亲笑曰:“这是包得不严实,下锅散了架的粽子。”农村过端午还有一习俗,烧大蒜吃。煮饭时,母亲随手就扔几团大蒜进灶膛。这个我讲不出道道来,可能是蒜有杀毒功效,但生蒜辛辣,孩子下不了嘴,烧熟了,孩子就能吃下去了。

    我们在灶下边烧边吃,天热要擦汗,蒜头上的锅灰不注意就擦到了脸上,结果大家出了灶房彼此一看,嘿嘿,个个都成了黑脸包公。

    饭后,母亲又用菖蒲、艾叶煮了一锅水,给我们洗澡。洗完澡后,我们换上新买的夏装、裤头、汗衫。所以,童年的我一直记着,只有到了端午,我们才换上清凉的夏装。

    端午最后一个节目就是戴花绒,绒由五色丝线束成。之后的几天,我们在劳作的同时,经常和小伙伴们互相展示自己的新衣服和手上的彩绒,心里都是甜甜的。

    五月初五带上绒线,到六月初六取下来,扔到屋顶上,七月初七,喜鹊就会衔去为牛郎织女搭鹊桥,让他们俩在七月初七相会。儿时的我们,从端午到六月六,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着我手脚脖上的绒线,我们也是在为牛郎织女守护一份爱情。

    儿时的端午过得匆忙、简洁,却又传统。至今仍然历历在目,每每想起,就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童年,感受传统端午的味道。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