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N03版:健康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降温又降雨,慢性病患者如何平安过冬?

    ■本报记者 黄伟励 通讯员 黄秋玲

    岁末隆冬至,近日,南安市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变大,还出现了小雨,反复无常的天气让不少慢性病患者步入“高危期”。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死亡人数均比夏季高。为什么冬季慢性病高发?又应该如何预防?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南安市疾控中心的专家。

    专家介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主要以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为代表。

    “冬天是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最担惊受怕的季节,不小心着凉便容易急性发作。”专家介绍,主要因为冬季气温较低,冷空气刺激呼吸道,促使支气管炎、慢阻肺患者的症状加重,导致急性发作。其次,冬季农村地区燃烧秸秆等生物燃料以及烧炭供暖等因素导致空气质量变差。

    这类患者需要戒烟、科学运动。戒烟是当前减缓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肺功能下降速度的最重要措施,在病情极易发作的冬天,每位慢阻肺患者必须绝对戒烟(包括避免接触二手烟)。适当的运动是预防慢阻肺发作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如快走、慢跑、打太极拳、呼吸操等运动,不仅可以增强肌肉活动度和增强呼吸功能,还可以增强体质。锻炼时应注意保暖,时间以30分钟为宜。

    慢阻肺患者还应做到合理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室内空气污染。冬天气候寒冷,大多数家庭为了保暖,习惯将门窗紧闭,导致室内空气不流通,容易滋生细菌。建议市民经常开窗通风,最好每天早上、中午、傍晚各通风15—20分钟,保持居室环境清洁。

    脑出血俗称中风,是人体颅内动脉血管破裂出血,患者常有剧烈头疼,伴有恶心、呕吐,严重者甚至出现昏迷。我国每年冬季因高血压突发中风、脑出血的老年人不在少数。由于冬季气温低,外周血管受冷收缩使血压上升、心脑负荷加重,增加了脑出血发作概率。寒冷刺激也可兴奋交感神经,引起小动脉收缩,促使高血压患者颅内血压升高,导致血管破裂出血。除天气因素外,不少高血压患者忽视血压波动也是突发中风的重要原因。

    预防脑出血,市民应该控制血压;合理膳食,控制体重;保持室内外合理温差。

    急性心肌梗死也容易在冬季发作,主要由于冬季气温降低、早晚温差大,寒冷刺激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血流量减少引起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同时,冬季天气寒冷户外活动减少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异常和血液黏度增加,均增加冠心病发生风险。

    市民应该规范用药,根据气候变化,在医生指导下对平时服用的药物进行调整,保持血压平稳;注意防寒保暖,风寒是冬季冠心病复发的主要诱因,要特别注意头部、手部、脚部的保暖;外出时要戴手套、帽子、围巾;做到合理饮食,冠心病患者少吃油腻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适当补充鱼、禽、蛋、瘦肉等营养食物,防止便秘;还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

    研究表明,冬季是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和发生并发症比较多的季节,因此糖尿病患者冬季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患者应该定期监测血糖、合理饮食、科学运动。

    糖尿病患者在冬季应特别注意足部保暖,尽量穿透气性好、宽松舒适的鞋袜。每晚以40℃左右温热水泡脚15分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要注意切勿水温过高,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伤足部。

    这类患者还应保持皮肤清洁。在干冷的冬天,许多老年患者的手脚皮肤会干裂,到晚上又痒又痛。对糖尿病患者,皮肤破损可能导致严重感染,因此出现皮肤破损、疖肿、毛囊炎等应及时治疗。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