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3版:九日山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坚守手工锡雕

    正在挫型的王志刚。

    陈小刚

    盛夏的午后,阳光耀眼。一路辗转,来到洪濑镇的跃进村,我们一踏进王志刚工作室,就被琳琅满目的锡制品吸引了。

    王志刚老师端来一大盘西瓜李子,热情地招呼我们,他的儿子王晓鹏在一旁泡茶。

    说起锡雕的传承,王老师跟我们讲起一个故事。

    一个刚从日本旅行回来的朋友,急匆匆来到王志刚工作室,一坐定就迫不及待地从包里掏出一个锡制的酒杯,难掩激动地对他说,这是从日本带回来的,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锡杯在日本卖到900元人民币!

    王志刚说他当时笑笑地转过身,从一旁的货架上取出一个盒子,打开盒子后拿出一个与朋友带来的一模一样的锡杯。看着朋友诧异的表情,志刚跟他说,那就是他这里制作的豪呷杯,出口到日本,是专用于喝威士忌的,据说口感特别好。

    “有买卖才有传承,通过不断创新手工锡制品的实用价值才有可能一直传承下去。”王志刚很是感慨。不是锡雕世家出身的王志刚,却已经在传统手工锡雕领域耕耘30多年。

    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从浙江来村里的“小炉匠”那里学到基本的锡制品手艺后,又特地到连城拜师马文麟。王志刚说,那个时候的锡雕师傅生活非常艰辛。他们挑着炉子和行李走村串户,晚上经常只能在廊桥或路边的亭子里过夜。

    况且,手工制作锡雕这门手艺本身就很辛苦。在闽南有这样一句谚语:“父母真失德,送子去打锡;寒天水中浸,夏天火中迫。”打锡行当的艰苦可见一斑。

    制作过程艰辛,而且锡制工艺品在生活方面的使用又逐渐被价廉的工业品替代,就连江浙、闽南等地女儿出嫁时要送锡灯、锡壶等锡雕制品作为嫁妆的习俗,也渐渐消失了,锡雕行业走向衰落也在情理之中。

    王志刚却喜欢上这门手艺。他从台湾的朋友那里了解到锡雕作为寺庙的礼器,比如锡制的香炉、烛台、果盘等在台湾、东南亚的需求量还比较大,就毅然开了家手工锡制品作坊。

    在上世纪90年代末,王志刚在跃进村的锡雕作坊非常红火,高峰期时有来自浙江、龙岩等地的锡雕师傅30多人。

    进入21世纪后,在机械化浪潮席卷下,百姓的生活被塑料、玻璃和不锈钢制品包围,传统的锡器和锡匠与生活渐行渐远,一些锡雕同行开始引入机械化。

    王志刚却坚持手工制作锡雕。“机器做的产品千篇一律,终究比不上手工做的精美灵动。纯手工的锡雕,花费的工时和敲击次数越多,器型就越好,纹路也越细致耐看。”王志刚说他要把闽南的锡雕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下去。

    他随手拿出一个福寿锡灯,指着上面的雕龙刻凤说:“锡雕制作技法非常细致考究,需要熔锡、压板、锻造、塑型、焊接、雕刻、镶嵌、上色、按金箔等十几道复杂工序,每一项都十分精细,不可马虎大意。制作过程中要使用木槌、剪刀、刮刀、锉刀、画规、砂纸、电烙铁等数十样工具。”王志刚认为既然选择了传统手工技艺,就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坚持手工制作,让现在的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王志刚的锡雕作坊渐渐冷清下来。但令志刚宽慰的是,大儿子王晓鹏2010年从部队退伍后,很快就投入锡雕工艺的学习与制作。2018年王晓鹏获评泉州市传统工艺“优秀青年传承人”,2019年获得第三届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王晓鹏说他已找到了全新的方法让锡雕作品更贴近普通大众,就是将作品与“木雕、陶艺、花灯、漆线雕、彩扎”等南派各项非遗技艺相融合,局部还可与数字化3D打印相结合,制作出创新型的锡雕作品。他说这样的尝试性做法已然经受住市场的考验。

    王志刚是第二届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他的妻子也擅长锡雕手工技艺。王志刚拿起工作室一件尚未完成的工艺品说,这件融红船元素于茶罐的作品,就是他妻子设计制作的。

    走出王志刚工作室,一阵山风拂过脸庞,送来盛夏难得的清爽。原来锡雕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每时每刻都在这里发生。未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文化消费渐成趋势,可以满足精神需求的手工锡雕等文化产品将受欢迎,一个全新的锡工艺品时代将逐步形成。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