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N01版:要闻 下一版  
下一篇

铺前土楼有点“潮”

    升级后的铺前土楼,集合了多种功能。李想 摄

    本报记者 黄俊涛

    2024年1月22日 星期一 天气:阴 地点:码头镇铺前村

    龙年春节越来越近,人们也更愿意四处打卡传统景点。和其他网红景点不同,偏安一隅的南安码头铺前土楼,显得安静肃穆。它就静静地立在那里,完成着属于自己的时尚蜕变……

    码头镇是南安市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畲族雷姓人口7000多人,占全镇总人口十分之一。明朝嘉靖年间,雷氏先祖迁居铺前,在这里繁衍生息,逐步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铺前土楼就坐落于山水环绕之处,背倚青山,岿然挺立。

    早上8时许,厚重的晨雾,让这座方形土楼充满神秘气息。在好奇心驱使下,我加快脚步来到土楼跟前,只见大门口悬挂着几块大牌匾,上面写着“铺前村‘党建+’邻里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展示馆”等。

    跨过门槛,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和满载风情的畲族文化之风扑面而来。土楼格局保存完好,窗户及走廊上的精美雕刻引人注目,尽管有些斑驳朽化,仍然能看出当年的辉煌。

    铺前村党支部书记雷剑彬说,这座土楼已有近300年历史,曾经的辉煌与沧桑都融入了古老的建筑中。20世纪30年代,这里曾是丰城小学铺前分校和幼儿园的所在地;90年代,则租给村民开办家私厂;可惜,后来又闲置了20多年。

    “老一辈的人常说,以前土楼天井还有一处戏台,村里办大戏、看电影都在土楼天井上看,两层楼都挤满人,热闹极了。小时候,我也在这里上过幼儿园,感觉特别亲切。”雷剑彬说,为了保护历史建筑,传承畲族文化,2014年,村里投入了100多万元对土楼进行第一次维护和改造,历经2年,改造成泉州市畲族文化展馆。如今,村里再次投入59万元,让整座土楼彻底“活”了起来,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展示馆、铺前村“党建+”邻里中心。

    每次改造,村里都尽量保留土楼原来的印迹。最后一次改造,更是让古老的土楼焕发新生,充满时尚感。

    土楼大厅左侧,已经改造成了一间畲族服饰馆。这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畲族传统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精美。我特别喜欢那些绣着畲族特色图案的衣服,它们既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又不失时尚感。在雷剑彬的帮助下,我还换上了一身畲族传统服饰,体验了一把畲族风情。那一刻,我仿佛融入了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之中。

    “这个畲族服饰馆可以让游客体验畲族服饰,成为游客打卡土楼的一种时尚方式,也为土楼注入很多活力。每天,这里都吸引了很多游客过来打卡拍摄。”雷剑彬笑着说。

    改造后的土楼,除了具备时尚的服饰外,还配备了一些现代化设备。

    午后,我来到了创业直播间的山哈直播室。这是一个展示畲族特色产品的平台,各种畲族咸茶、特色美食应有尽有。我品尝了一杯畲族咸茶,口感独特,咸而回甘、清香四溢,令人回味无穷。

    此时,63岁的老中医雷金本也恰巧来到土楼,正为游客们介绍雷氏特色咸茶。“这次改造,让土楼迎来新面貌。这里也成了我的主要工作地,如果有村民过来,我还会给他们免费针灸、理疗、推拿……”

    环顾四周,我发现,每个房间都独具特色,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邻里书屋、同心茶室、墨趣园、南音传习所等功能室。村民们可以在这里泡茶聊天、看书、学南音、理疗。正月初一至初六,这里还将举办“村”晚,赏心悦目的畲族竹竿舞、悦耳动听的畲族情歌,每一个精心准备的节目,都会让村民过上一个其乐无穷的畲族春节……

    原来,想让一座土楼真正“活”起来,除了要保留更多的历史印迹外,还可以像铺前村那样,主动拥抱时代,融入时尚元素。铺前土楼不仅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技艺,也成为现代时尚的一部分,期待这座土楼能让更多人看见。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