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华侨接力捐资,148名海内外乡贤积极参与,筹资325万多元完成码头镇高洋桥重建;80多亩福埔山小微产业园拔地而起,7家企业火热施工,300多名工人节假日不休,月施工量超万平方米;1000多名村民全力支持诗溪码头段河道治理工程;码头新桥雄跨江面,成功中学实践基地顺利开营,百年成功旧校区注入新鲜动力;诗韵大庭项目列入省政府赴菲律宾签约项目……
2019年以来,码头镇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南安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传承弘扬“晋江经验”。镇党委创新谋划“145”工作思路,以“争优、争先、争效”的高度自觉,推动形成“施工项目热火朝天”“竣工项目接二连三”的生动局面,实现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双上扬”。
本报记者 黄俊涛 李想
通讯员 黄依婷 戴亚静 文/图
党建引领 不断刷新项目“进度条”
近日,记者来到诗溪码头段河道治理工程项目刘林村拦水坝处,只见诗溪两侧都筑起了堤岸,阳光下溪水波光粼粼,沿岸绿草如茵,构成一幅“岸绿水清、人水和谐”的生动图景。
码头镇党委书记黄朝阳率队来到施工现场,了解推进情况。项目负责人、副镇长黄贞彬介绍,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75%,其中1号节点全线竣工,其他3个节点也在火热施工中。
而在码金山日用轻工产业基地福埔山小微产业园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很难想象,1个多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目前项目建设进展最快的,当数福埔山小微产业园。”码头镇副镇长黄恩振介绍,这个项目有300多名工人同时施工,短短2个月,就完成3.3万平方米厂房的建设。
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是第一支撑。2019年以来,码头镇以产为基,共实施市级重点项目21个,重点工业项目57个;2021年6月以来,着眼镇域全面多元发展,策划推进“八个一”等宜居宜业、生态人文、富有镇村特色的镇级重点项目。
截至目前,环镇路A段及续建工程、成功中学仲咸教学楼、宫占高洋桥、诗南乡村振兴提升等项目相继完工;省道215线码头至梅山段拓宽提级、旧菜市场已完成改造;龙虾大桥、军村大桥、9座小(2)型水库及11座山围塘已完成除险加固;开源雅苑住宅小区、码头新桥等民生项目接近尾声;焦点项目、福埔山小微产业园、码仑线、诗溪码头段河道治理工程等重点项目正在全速推进。
今年初以来,码头镇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牢牢把握项目建设黄金期,抓安全、保质量、抢工期,不断刷新“进度条”,奋力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为了推进项目建设,码头镇党委还成立码金山园区管委会、业主委员会,并同步建设“党建+”邻里中心,采取“1+6+X”模式,扎实推进更加便捷、高效、安全、温馨、幸福的产业高地和人才港湾,全力建强服务企业的“红色引擎”。
勠力同心 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
一个个重点项目接踵推进,一处处建设场景激情澎湃,码头镇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愈加强劲。今年初以来,码头镇贯彻落实“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部署,以“项目奋战年”为抓手,带领党员干部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当先锋、打头阵、作表率。
码头镇上下勠力同心,以“打好绩效考评翻身仗”为目标,2022年度绩效考评成绩跃升为B类优秀等次;2023年季度绩效考评持续保持先进行列,2023年实现“双过半”,第二季度招商工作获B类乡镇第一名,绩效考评更是“破天荒”获得第一名。
除了项目、经济成绩喜人,全镇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也都进入高质量发展期。
码头中心卫生院同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共建医联体,引进美国GE16排32层螺旋CT机及国际最先进的日本奥林巴斯CV290超高清电子胃肠镜等医疗设备;成功中学在建校100周年庆典上募集教育基金超3100万元,戴新民、吴天真等爱心乡贤共捐出928万元,助力学校宿舍楼建设;辖区内1所中学成功中学及14所小学均通过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上级评估……
佳绩的取得,离不开党建的引领。当下,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火热开展,码头镇将深入贯彻落实“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组织各基层党组织开展好“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运用好各“党建+”邻里中心等阵地,联动山美水库现场教学点等特色资源,开展“立足岗位作贡献”志愿服务,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
黄朝阳表示,接下来,码头镇党委将充分发挥码头“轻工产业宝地、休闲康养胜地、人文侨韵名地、畲风传承阵地、农业科研热地”的优势,探索“北片华侨文旅、中片休闲康养、南片民族水乡”的乡村文旅发展格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镇党委还将继续创新谋划“145”工作思路,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持续推进“八个一”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日用轻工产业优、绿水青山生态美、民族团结一家亲、华侨精神文旅兴的乡村振兴强镇。
“千帆竞发浪潮涌,百舸争流正逢时!码头镇正在成为一座让人愿意来、留得住、能发展又充满活力的乡镇。我们也将全力以赴,把码头镇打造成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南安样板镇。”黄朝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