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4版:小记者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探秘金交椅山窑址 传承世遗文化

    聆听讲解员讲解陶瓷。

    小记者合影。

    为了让小记者们了解世界遗产价值,共同传承世遗文化,近日,第五实验小学25名小记者走进晋江磁灶的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和金交椅山窑址参观。

    走进馆内,落地沙盘映入眼帘,墙上图纸记录着磁灶窑的产品在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的分布情况,小记者纷纷投去惊叹的目光。随后,讲解员将磁灶窑的发展历程和海丝情缘娓娓道来,并对古代制陶的步骤与工艺细细剖析,小记者们听得入了神。

    本次活动,不仅让小记者们亲近世界遗产,深切体会古代家乡人民的智慧,也增强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黄小红 文/图

    走近陶瓷

    小记者 黄煜宸 指导老师 吴小莲

    今天,我们小记者团来到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揭开了瓷器的神秘面纱。

    走进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宋元泉州外销陶瓷生产基地的地图。通过导游姐姐的介绍,我知道了金交椅山窑址四周绿植茂盛,一共发掘出了4座窑炉遗迹和1处作坊遗迹,旁边有一条供以淘洗和运输的河流,做好的瓷器便可以顺着河流去往大海,运往世界各地。

    继续向前走,映入眼帘便是陈列于展柜中的绿釉军持、青釉五盅盘、酱釉印纹盖罐、擂钵、陶扑满、青釉铁绘花卉纹盆……陶器造型古拙、釉色丰富:有的展现出拓荒年代的质朴风格,有的显出瑰丽的盛唐气象,还有的透着异域风情……每一件瓷器,都要经历12道工序,首先要先取土,再把土粉碎,淘洗后要炼泥,然后把炼好的泥做成坯,晒干,装饰上釉,接着放入窑中焙烧,才能成为一件件精美的陶瓷。古时候的人们竟然这么心灵手巧,让我深感佩服。

    通过参观,我不仅对泉州的陶瓷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真是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游晋江磁灶

    小记者 蔡君豪 指导老师 王锦绵

    小记者活动又开始啦!今天,我们来到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感受瓷器魅力。

    那是一座红瓦红墙的闽南建筑,屋檐挺秀,瓦当精美。大门缓缓打开,我们满怀好奇地跨过门槛,走了进去。

    博物馆中的陶器展品琳琅满目,有灯架、酒杯、饭碗……这些磁灶窑瓷器的釉色丰富多彩,大体上分为青、绿、黄、黑、酱这几种颜色,看起来高雅凝重,尤其是天青宋瓷,后人有诗赞其曰:“古韵穿越千年,流芳百代相传。”

    走出博物馆,我们来到了金交椅山窑址参观。听了解说员的介绍,我才知道,原来一座窑竟可一次性烧制上千个陶器。我目瞪口呆地望着这些窑,仿佛看到了当时人们辛苦劳动的场面……

    这趟磁灶之旅,让我了解到磁灶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结晶,真是不虚此行。

    与瓷相约

    小记者 林泓灿 指导老师 吕秋红

    微风徐徐,旭日当空,小鸟尽情地一展歌喉。伴着快乐的旋律,大巴徐徐停下,我们来到了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

    走进馆内,映入眼帘的是青釉执壶,它的下半部分光滑圆润,上半部分有一个圆形开口,壶嘴处则沾染了些许白斑。此外还有形状像帽子一样的青釉铁绘花卉纹盆,还有像玉石一样的绿釉花窗与“大高个”青釉瓶。各种各样的瓷器看得我眼花缭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名为“酱釉四系堆贴龙纹壶”的瓷器,它的外表上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三爪金龙,在灯光下更加耀眼。据说,古代拥有这种瓷器的一般都是富贵人家,而皇帝使用的则是五爪龙,象征着权力至上。

    在参观中,通过讲解的介绍,我们了解了陶瓷的制作过程:采矿取土,水粉碎碓,淘洗沉淀,踩踏炼泥,拉坯成型……一共需要经过10多道烦琐的工序,看着那一件件精美又有特色的陶瓷,我感受到了古人制作陶瓷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时间在我们的沉浸式参观中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这次参观之旅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增长了我对陶瓷的见识,而且让我更好地了解了家乡的文化,我为我的家乡而感到自豪。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