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黄艺彬黄奕群文/图
2022年11月26日,南安市第二中学将迎来建校80周年华诞。在这里,有座可容纳上千人的大礼堂。学校的大型会议、新生军训、联欢晚会等,都会在这里举行。鲜为人知的是,2011年前,这座原名“协怡礼堂”的场所因年久失修启动翻建,并于2013年竣工,就此更名为“昆明礼堂”。更名“昆明礼堂”,为的就是纪念数十年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罗东侨亲——黄昆明。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大德之后,必有达人。”这是黄昆明父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黄昆明的父亲黄孙协一生乐善好施,深为乡人崇仰。这样的家庭环境,涵养了黄昆明爱国爱乡的情怀。事业有成后,他第一时间反哺家乡,兴资办学,报效祖国。
热心公益为教育事业奔走
走在南安二中的校路上,郎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拼搏向上的学风在校园里洋溢……这所有着80年校史的学校,随处可见黄昆明对家乡教育倾注的热情与心血。
20世纪20年代,黄昆明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早前,黄昆明的父亲去世后,年少的他开始与大姐及两个弟弟随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1934年,得知他们的生活困境后,远在南洋的姑姑寄来书信,邀他们出国相互照顾。在姑姑的帮助下,黄昆明为了养家糊口,在异国他乡白手起家,艰难起步,干粗活、当学徒、做店员……他凭借着闽南人特有的精明干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事业日兴,成为印尼孟加锡埠华商的佼佼者。
20世纪60年代,黄昆明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一日,黄昆明发现南安二中没有一个像样的传达室,便慷慨解囊相助。“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我们要尽一切努力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是黄昆明的心愿,也是他大半生都在做的事。
“他平日里节衣缩食,好不容易回来一趟,也只说要吃一碗地瓜粥,从不铺张浪费。”黄昆明的堂侄黄幸福回忆道,黄昆明对自己吝啬,对家乡教育却极为慷慨。
后来,再次返乡的黄昆明看到南安二中校舍简陋破旧,建筑均为平房,一间教室需要容纳近50名学生。不忍看到学生受苦,黄昆明便捐资建设协怡礼堂和慈晖楼。同时,他又独资为南安二中添置大量教学设施、设备。在1983年至1993年,黄昆明共为南安二中捐资150余万元。
“协怡礼堂是当时我们这里最好的礼堂,整个建筑达2000多平方米,共4层,壮观又大气!”村民黄阿伯笑着说,慈晖楼也有1500多平方米,专供孩子们读书,他自己的小孩都在这里读书,很幸运可以享受到这个福利。
“这两栋楼建设完成后,乡亲邻里都非常高兴。教学环境的改善,惠及无数二中学子。尤其是慈晖楼,现在仍作为高三学子复习备考的场所。”谈起黄昆明,南安二中校长黄种国由衷感谢。
黄昆明不仅捐巨资支持家乡教育事业,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激励海外乡亲出钱出力,为家乡建设多作贡献。他多次与黄伯森等乡贤奔波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各角落,呼吁同乡大力捐资,终于筹集到上百万元,为南安二中捐建一座教师宿舍楼,并以“罗英楼”命名,解决了南安二中教师住房问题。
40多年来,为了家乡的社会公益事业,黄昆明积极兴办教育事业,除关心支持南安二中的发展之外,还先后捐资40万元兴建南安罗东中心小学明凤楼、昆明教学楼和教师宿舍楼,捐资50万元兴建南安罗东中学昆明科学楼,帮助罗东中学创建泉州市级达标初中校。
多次返乡关心家乡大小事
见过黄昆明的人都知道他非常节俭,对乡亲们却十分大方。“村里的困难户比较多,他就把积蓄拿出来慰问这些人,每人每年300多元,30多年内从未间断。”黄幸福说,黄昆明心里始终惦记着父老乡亲,一赚点钱就往家里寄。
每封书信里,装的都是黄昆明的关怀。“他会在信里标注清楚,哪一笔钱是给哪一户人家,然后托我务必将这些钱交到乡亲们手中。”黄幸福感慨道,2000年后,村里经济好转了,百姓们钱包鼓了,他才放下心来,停止慰问。
黄昆明的生活格外俭朴,一条皮带佩戴多年都舍不得换,但是看到村里难走的土路,他二话不说便捐资修路。
“这条水泥路用了几十年了,路面都没开裂,很平坦。”在罗东镇罗东村村道,村民黄先生笑着说,以往这里是一条土路,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加上没有路灯,夜晚时常有人打滑受伤。心细的黄昆明将村里的情况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即捐资建设一条水泥路,方便村民出行。
在罗东村,只要提起黄昆明,当地群众无不交口称赞,争相传颂他乐善好施的动人事迹。
2011年,黄昆明逝世。当时挂在南安协怡礼堂中的对联——“协力创大业满怀赤子兴邦志,怡颜绘宏图饱蘸侨胞爱国情”,铭记着黄昆明对家乡的深恩,也是他“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