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赖香珠李想通讯员黄达明文/图
“感受乡村文化、村民生活变迁,忆苦思甜。”近日,南安市省新镇南金村村民尤铭沧将自家古厝改造成了农耕文化园,展示了乡村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乡村变迁等内容。
尤铭沧计划将农耕文化园无偿对外开放,打造成传承乡村文化、承载村民生活变迁的精神家园。
10多年收集300多个老物件
门口的龙眼树下石磨,一盘石磨用手摇动旋转自如;古井旁,一对挑水桶安静伫立着;宽阔的庭院里,老旧的风鼓车、龙骨水车、自行车、摩托车述说着往日时光……近日,记者刚踏入这座农耕文化园,一抹浓浓的乡愁便在心中氤氲开来。
木犁、耙、蓑衣、打谷架、缝纫机、打银担……环顾内外,归置有序的300多件老旧农具、家具再现了旧时的农耕生活场景。
收藏这些老物件的就是尤铭沧。“我从10多年前就开始收藏这些老物件了,总觉得它们藏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谈起收藏的爱好,尤铭沧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他告诉记者,从小父母就教育自己要勤俭持家,所以家里的东西即使老旧了也舍不得扔。“长大后,我发现村里的老旧物品要么被闲置,要么被丢弃。要么被烧毁,实在太可惜了。”自此,尤铭沧便开始有了收藏老物件的爱好。
由于经常外出送货,尤铭沧也就有了走街串巷搜罗老物件的机会。
“看到喜欢的,就会忍不住问物件主人是否愿意卖或者置换,有爽快赠送的,但也有不理解的。”尤铭沧告诉记者,时间久了、次数多了,不免会有人投来异样的目光。
但尤铭沧毫不在意,反而越发执着。有一次,一位匠人顺手拿走了家里的箍桶桶钳,不愿归还,尤铭沧愣是现做了一把相似的与之交换。还有一次,他在霞美一老伯家中,看中了一个闲置的饭桶,没想到,见有人喜欢,阿伯却宝贝了起来。“来回跑了三趟,还让他的亲戚帮忙做思想工作,最后才用一套不锈钢饭桶交换成功。”每当回忆起搜罗趣事,尤铭沧总能笑出声来。
“有时候看中一样东西,如果得不到,真的会‘心痒痒’,一整夜都睡不着。”尤铭沧告诉记者,这个收藏爱好让他上了“瘾”,也有了更多乐趣。
两年将古厝布置成农耕园
久而久之,尤铭沧家中的老物件越积越多,年代最远的可以追溯到1912年,他便寻思着将这些老物件归置起来。
“自家的古厝不正是最好的‘展馆’吗?”尤铭沧说,他家古厝于1978年建成,占地约700平方米,共有10个房间,至今保存完好。
“你看,这两侧墙上还有‘勤俭’‘持家’四字,这是祖辈留下的家训,也和农耕文化园‘忆苦思甜’的主题相契合。”说做就做,2年来,在尤铭沧的精心布置下,古厝“脱胎换骨”,摇身变成了农耕文化园。
一盏早已不亮的煤气灯,通过他的巧手改造,变成电灯挂在房梁上十分耀眼;旧墙的花窗,被他点缀在了一扇新窗户上……屋里屋外,这样的巧思随处可见。
在农耕文化园内,父母结婚证书和结婚照都被他装裱起来,悬挂于墙上;爷爷当年的打银担,工具仍然齐全,甚至还有爷爷当年亲手打下的银饰。“我结婚时,母亲为我和老婆亲自做的婚服,我也保存良好,总希望有一天能再次穿上,和老婆再拍一次结婚照。”尤铭沧说,虽然父母亲已先后去世,这些老物件却能让他睹物思人,“为了纪念父母亲,我就将这个农耕园取名为‘卿恩农耕园’,这是他俩名字的组合”。
“这些物件记录了祖辈们辛勤的汗水,是历史的印迹,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留住了这些物件,就能更好地记住历史,传承文化。”尤铭沧告诉记者,这些老物件既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产力,也见证了前人生活的艰辛与岁月的变迁,承载了很多乡愁记忆,值得铭记收藏。
幸运的是,尤铭沧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支持。远在外省的朋友,会专程邮寄老物件赠予他收藏;正在上大学的女儿帮忙打听同学家是否有老物件,回家还会帮他整理归置;妻子也从不念叨“占位置”,反而帮忙擦洗、晾晒。“他高兴就好,我也觉得有趣。”妻子尤瑞玲笑着说。
尤铭沧期待地说,希望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农耕园,丰富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