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贵灵通讯员许美宣)“感谢你们的帮忙,我才能拿到赔偿款。”近日,官桥法院运用“诉调对接”机制,将一起因工受伤赔偿纠纷成功化解。
今年2月底,重庆籍务工人员余某临时受雇在官桥镇某水泥店搬卸一车水泥,在卸车的过程中不慎从车上摔下来,造成胸椎骨折,经鉴定为十级伤残。
出院后,双方自行协商几个月未果,余某一纸诉状将水泥店店主王某起诉至官桥法院,要求王某赔偿各项损失共计16万余元。后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官桥法院通过“诉调对接”机制将案件移送到官桥司法所进行调解。
近日,官桥司法所调解员老沈及时组织双方进行调解。王某说,他订了一车水泥,余某是临时受雇过来卸货的,出了事故他愿意赔偿。但王某已支付余某住院期间的费用2万多元,现在余某提出16万多元的赔偿要求,他无力承担。
余某则表示,他因为受伤造成十级伤残,治疗费用已花去了4万多元,目前无法工作,需要人员护理。而赔偿金额是聘请的律师按法律规定计算出来的,王某仅支付2万多元。
因双方分歧过大,调解员老沈将双方分开进行单独谈话调解,并与余某的律师进行沟通,对于余某赔偿诉求中部分不合理的项目给予删减,对于合理诉求分项进行协商。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调解,双方最终对赔偿金额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了《调解协议书》,余某当场收到了全部赔偿款,调解结束后余某到官桥法庭撤诉,双方握手言和。
“诉调对接”机制是官桥司法所与官桥法庭建立的关于民事纠纷调解的一项便民、利民工作措施,法庭在民事案件立案过程中,当事人同意诉前调解的,由法庭移送相关案件材料至司法所进行调解,在签订协议书后,由法庭对协议书进行司法确认,确保《调解协议书》法律效力,此举可以更高效地化解纠纷,为当事人节约诉讼成本,最大程度地保障当事人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