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3版:教育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教室变“食堂”龙门小学学子暑假这么过

    ▲学做润饼菜。

    ◀自己动手吃得更香。

    ■本报记者林超连文/图

    7月,暑假如期而至,快乐接踵而来。考试结束了,心情释放了,烦心事没了,欧洲杯也来了……今年暑假,闲来无事百无聊赖成了很多学生朋友们最普遍的状态。不过,在水头龙门小学,这里的孩子们却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课,开启了一个充实的假期。

    锅碗瓢盆筷子勺子排列整齐,萝卜青菜海蛎煎鸡蛋五花……看这场面,是不是以为食堂要开放了?其实,这是暑假期间水头龙门小学开展的一堂劳动教育课。近日,为了丰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暑期生活,水头龙门中心小学以劳动课为契机,在暑假期间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教孩子们做起了润饼菜和粽子。

    在以实践为主的劳动课上,既渗透了劳动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让这些外省学子们领略到了闽南习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丰富了暑期生活。

    做润饼包粽子暑期劳动教育忙

    “同学们,在来南安之前,你们都吃过润饼菜吗?润饼菜是闽南传统特色美食,今天,老师要给大家普及下润饼菜的历史,并教大家怎么去制作润饼菜!”最近,位于水头龙风村的龙门中心小学教室内,该校教师王文玲的一堂劳动实践课,吸引了该校30多名学生到校聆听。

    以往一人一座的课桌,被拼成了几张方桌,桌子上除了摆放着香菇、萝卜、炒粉等食材,还有电磁炉、炒锅等炊具,同学们6人一组围坐在桌前。这种别开生面的上课方式,还有眼前琳琅满目的食材,让每个孩子们眼里都充满期待。

    “据说宋时福州有个书生,为了温书应试常常废寝忘食,他的妻子就把米磨成米浆制成薄饼,以菜肉为馅,包成卷筒型,既当饭又当菜……”在王文玲老师的邀请下,学生冷灿薇上台娓娓地讲述了润饼菜的历史。

    紧接着,王老师又通过视频的形式,给同学们介绍了润饼菜的制作流程。接下来,就是大家最期待的实践环节了。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对食材进行处理,有的把胡萝卜刨成丝,有的打鸡蛋,有的负责把五花肉和豆干切条,有的处理最复杂的海蛎。

    开火、煸炒五花肉、各种馅料断生、煎海蛎……在五花八门的馅料都备齐后,大家最期待的动手环节来了。只见大家小心翼翼地撕开一张又白又薄的润饼皮,把它摊开,在中间放上各种配菜,最后把润饼皮往中间卷,

    一个润饼菜就这样大功告成了,圆圆的润饼菜好像穿上一件漂亮的衣裳,同学们轻轻地捧着,咬上一口,脸上露出了满足的表情。

    这边厢,同学们一口一口润饼菜正大快朵颐;那边厢,包粽子的同学们也忙得不可开交。由黄美莉老师带来了校本劳动课《咱厝的节日》,也热闹开课了。尽管端午时节已过,不过同学们包粽子的热情不减,在美莉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大家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包粽子手艺,对闽南的节日习俗也更多了份了解。

    帮外来生融入本地学习生活

    对于留在南安的外省籍学生们来说,一卷润饼菜,一次包粽子的体验,不仅让他们感受到了闽南的古早味儿,也让他们的暑假多了份充实。“一卷润饼一段情。很开心老师为我们精心准备的这场活动,让我们不仅享受到美食,了解了润饼菜的由来,也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江西九江籍学生冷灿薇表示。

    龙门小学地处水头镇龙风村,记者了解到,在学校近1300多名学生中,有近1000名学生都是来自外省来南务工人员子女。

    外来工忙于生计,流动性大,对子女学习成绩、心理状态较少关注,造成外来务工子女感情缺失引起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尤其是暑假期间,这群孩子大多数留在南安,如何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暑期氛围,学校也在思考。

    龙门小学副校长苏成奎告诉记者,针对外来生居多这一校情,学校通过开设闽南文化主题校本课程,学习闽南文化习俗是让他们融入本地生活的一个重要方式。

    “包括‘咱厝的节日’‘学说闽南话’等都是我们的校本课程,我们只不过把这些课程也搬到暑期来上,通过这些课程,很多外来生对闽南文化多了一份亲切感,也进一步帮助这群孩子快速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苏成奎表示。

    记者获悉,在南安水头、石井、英都、仑苍等外来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乡镇,南安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通过慰问、助学等形式,让外来生感受到了南安社会各界的温暖,为外来工子女的健康成长营造了健康、快乐的环境。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