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4版:小记者 上一版   
下一篇

走进石井岑兜村 探秘高甲戏起源

    小记者合影。

    工作人员介绍高甲戏文化。

    对于闽南人而言,高甲戏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多少人的孩提时代,是在村里戏台的锣鼓声中度过。为了了解高甲戏的前世今生,近日,第一实验小学51名小记者走进石井岑兜高甲戏户外博物馆,在戏园里的每一个角落搜寻着高甲戏的踪影,在老师对高甲戏曲文化的介绍中了解高甲戏,近距离感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精髓。一起来打卡这文化韵味与快乐游玩兼具的村落吧。

    陈丽红 文/图

    走进岑兜村

    小记者 侯瑄莹 指导老师 刘温

    秋意渐浓,金风送爽,今天,我们小记者迈着轻盈的步伐步入了岑兜村的高甲戏文化博览园,准备一睹高甲戏之乡的风采。

    我们坐着大巴来到了岑兜村党建邻里文化中心。刚走下车,便看到满脸笑容的村干部拿着一块指示牌早早地站在车前迎接我们。一位村干部带领我们来到第一个场馆 ——“南戏明珠”。这是一个戏曲文化园。瞧,墙上贴着一张张照片和戏剧介绍!仔细一看,发现著名的戏剧可真不少:有闽剧、莆仙戏、芗剧、高甲戏和梨园戏等。村干部还介绍,高甲戏又称“九角戏”或“戈甲戏”。而九角则指三花、三旦、三生。

    不知不觉,我们便行至“凡音之起”场馆。刚迈入门,我们就被一块块“似碑非碑”的东西吸引住了。大家争先恐后地涌了过去,求知若渴地盯着解说词,赶紧记笔记。上面记载了泉州五朵金——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及木偶戏,还有中国四大国粹等。知识仿若清泉,源源不断地充盈我的身体,让我倍感愉悦。

    到了最后的娱乐时间,我们小记者的队伍又回到了音乐主题乐园——“戏悦生活”,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

    出了村,准备踏上归途。伴着落日与晚风,我们恋恋不舍地不断回头望,望着在余霞笼罩下渐行渐远的岑兜村。时间过得真快,这次愉快的岑兜之旅便在高兴与不舍中悄悄地结束了。

    石井岑兜村

    小记者 郭悦盈 指导老师 洪丽芬

    今天,我们小记者走进石井岑兜村高甲戏户外博物馆,了解高甲戏。

    一下车,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早早地在那里等待我们的到来。一路走来,我们了解到,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福建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汉族地方戏曲剧种。

    洪埔,江西人氏,本为四平戏师傅,随戏班流动演出至闽南一带,后定居岑兜村。洪埔见识广博,多才多艺,编、导、演、奏,行行精通。在“四平戏”的基础上,他保留了明末时期闽南盛行“宋江戏”的乡土原味及武打套路特色,创造出一套新型戏剧,即现在的高甲戏,洪埔也因此被称为高甲戏的“戏公祖”。

    在老师的介绍下,我仿佛看到了高甲戏在岑兜村的繁华:露天的戏台上,演尽人间百态,戏台下,男女老少聚精会神,随戏中人物体味悲欢离合。

    这就是石井岑兜村,高甲戏的发源地。

    初掀闽戏“盖头”

    小记者 王铭希 指导老师 林凤凰

    今天,我们小记者走进石井岑兜高甲戏户外博物馆,近距离感受了非遗文化的魅力。

    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南戏明珠”“凡音之起”“戈甲天下”“丑园”等场馆,参观中,我们了解了福建的五大剧种——闽剧、莆仙戏、芗剧、梨园戏、高甲戏,以及戏剧中的五大角色——生、旦、净、末、丑。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面用海蛎壳做的墙,听老师说,这种墙不仅坚固,而且还防潮。此外,还有那又高又大的榕树,仿佛一位智者,在向我们讲述关于戏剧的点点滴滴。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我们乘着大巴恋恋不舍地回家了,而那里的景观还不时回荡在我的脑海里,真让人回味无穷。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