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26版:践行新思想 建功新时代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眉山外寨村:塑形更塑魂 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

    ■本报记者 赖香珠 李想 通讯员 黄清平 石倩雯 文/图

    “村里空气好、绿化好、治安好,我们老人理发、看书看报都有地方去,农村的日子越过越滋润了。”近日,说起现在的生活,南安市眉山乡外寨村村民苏注元满是笑意。

    近年来,外寨村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模式,注重抓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村民安全饮水工程,路灯亮化工程,村庄净化、绿化、花化工程,道路拓宽工程等,大力推进“党建+”邻里中心建设,努力为村民营造良好宜居环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刷新乡村内外颜值,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村民小组长 激活乡村治理“神经末梢”

    夜幕降临,山村归于沉寂,外寨村治安岗亭却灯火通明,村民小组长苏建民正在这里值班,守护村民们的安全。

    “村民小组长轮流值夜班,可以追溯到2000年,因为外寨村地处偏远山区,小偷小摸现象特别多,村民的鸡鸭、摩托车、电视都被偷走。”外寨村党支部书记苏锦峰介绍,为了防止这些现象发生,全村选任了村民代表作为村民小组长,开始轮流“守夜”巡逻。

    今年70岁的苏建民是担任时间最长的小组长,“刚开始值守只有简易的茅草屋,没有治安岗亭,哪里有狗吠声,我就得赶紧骑车赶过去察看,就跟‘游击队’一样。”苏建民回忆道。

    “有了村民小组长的轮流守护,小偷小摸现象少了很多,晚上睡觉更踏实了。”村民苏其彪告诉记者,正是他们23年来风雨无阻的守护,换来了村庄的安稳。

    在外寨村,像苏建民这样的“村民小组长”共有11位,他们年纪最大的已有70岁,最小的也有48岁,而且一半以上是党员。“正是依靠这些邻里小组长,乡村治理的‘末梢神经’才得以激活,让乡村治理有了‘金钥匙’。”苏锦峰介绍,除了治安巡逻,如今,村民小组长还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森林防火、邻里纠纷调解、卫生费收取等,村里都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他们集村民调解员、环境卫生检查员、森林防火员等角色于一身,将基层的矛盾化解在基层,基本达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村民身边“小组长”,基层治理“大角色”。就是这样一群人,活跃在乡村最基层,充分发挥着村民小组长的积极作用,为乡村振兴落实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乡村治理“零距离”。

    内外兼修 不断刷新乡村颜值

    青山环绕,绿树成荫,宽敞整洁的道路延伸到家家户户,道路旁一座座崭新的垃圾分类回收亭“上岗营业”;休闲公园里,三两村民坐在石凳上聊天,话家常,一幅自在悠闲的美好画面……短短几年时间,昔日道路破烂不堪、旱厕遍地的外寨村,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上演了一幕幕“变形记”。

    “以前村里连个收集垃圾的地方都没有,特别到了夏天,蚊蝇乱飞,臭气熏天,现在环境好多了,垃圾有封闭垃圾池收集、专车拉运,走到哪里都是干干净净的。”说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村民苏阿婆竖起了大拇指。

    外寨村的变化,要从“和谐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说起。“为了一改外寨村落后的面貌,我们共争取上级资金500万余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如太阳能路灯亮化工程、道路硬化工程等,不仅实现了全村各角落道路硬化,还建成了外寨村休闲公园,为村民提供了休闲活动场所。”外寨村村委会副主任苏彰全说。

    打响旱厕“清零”收官战,填埋旱厕133个,将旱厕改造成停车场、口袋公园;完善提升安全饮水工程,开挖机井10穴,铺设大小口径管网3万多米,先后建成3个蓄水池共670立方米,解决了群众“吃水难”;架设160盏路灯,照亮村民回家路;带领党员“植绿护绿”,对村主干道进行花化、绿化……一桩桩皆是聚民力、解民忧、暖民心的实事。

    春风化雨时,花开遍地香。做好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塑魂”。

    “从2016年起,村里就举办村民文化节,组织拔河比赛等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2020年起,村里还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提倡移风易俗,将省下来的钱投入老人理发公益事业,解决了山区老人‘理发难’的问题。”苏锦峰介绍,近年来,在文明乡风的浸润下,村里捐资氛围更加浓厚,“如中秋博饼、重阳节慰问送温暖活动,经费都是乡贤全额买单”。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外寨村还建成了“1+6+X”服务功能全覆盖的“党建+”邻里中心,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下一步,村里还计划发展黑鸡养殖相关产业,探索与农户合作养殖模式,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同时拟新建55千瓦光伏发电项目,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苏锦峰表示。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