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5版:践行新思想 建功新时代 上一版 下一版  

村美民富果满枝

    ▶完成裸房整治的丰州燎原村,裸房披“红妆”,新村绿意浓。

    ▼水头朴一村,环境整治后的小花园。

    ▲水头大盈溪整治,将水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给沿线乡村带来巨大效益。

    ◀乐峰镇传统手工面线。

    ▲蓬华大演村柿子丰收。

    ▼在东田镇彭溪村,果农迎来菠萝丰收。

    ■本报记者 赖香珠 李想 黄奕群 文/图

    田地间,农户辛勤耕作;村道边,老人悠闲晒太阳,孩子们追逐嬉戏;美丽人家与远山青黛相映生辉……虽已入冬,但秋意未散,行走在武荣大地,一幅幅自然和谐、满载乡愁记忆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

    近年来,南安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点线面连片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并通过创建“一村一品”,赋能乡村振兴,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探索一条具有南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清澈的溪水汩汩流过,溪岸一侧杨柳依依。一旁,绿油油的田地里,菜农弯腰耕耘;溪畔慢道上,不少村民在休闲散步……走进水头镇朴一村,一幅美丽乡村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近年来,水头镇串联大盈溪沿线上林、朴一、埕边、巷内等村落,加速打造以“滨海文旅石尚水头”为主题的泉州乡村振兴示范线,以点串线带面,推动全域乡村振兴。

    “以前溪水的水质很差,我们都不敢用溪水灌溉蔬菜。”覃先生是外地人,12年前,他在溪岸旁流转土地,种植蔬菜。

    12年来,与这条溪流朝夕相处的覃先生,见证了这里的变化和发展。“现在,菜园子灌溉很便利,可直接抽取溪水。每天晚上,有不少村民到这附近散步、跳舞,我闲下来了也会到处逛逛。”自大盈溪沿线环境整治后,覃先生的生活悄然发生改变。最令他高兴的,莫过于自家种植的蔬菜喝上了“放心水”。

    水头这一幕水清岸绿的好风光,只是南安乡村振兴示范线推进的缩影。在丰州镇,这里以“桃源胜境”为主题,以建设5A级桃源景区为目标,打造成为一条“丰”韵、“丰”产、“丰”饶的特色省级乡村振兴“丰景线”,打造一方离泉州市最近的闽南风情桃花源;在码头镇,这里紧扣“大庭—仙美—高盖”高质量发展示范靓线建设,策划生成乡村振兴项目89个,总投资超8300万元;蓬华镇则在原有天柱山香草世界风景旅游区等创建载体的基础上,沿线串联山城村、苏厝村、蓬岛村、华美村等4个建制村,打造一条彰显蓬华茶果侨乡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线……

    “近年来,南安立足镇村资源禀赋,坚持‘市引导、镇统筹、村实施’的推进模式,以‘高质量、高颜值、高人气’为方向,节点打造、连村成线,做到‘村村有项目、项目串成线、线线有主题’。”南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南安3个整镇“五好”,5个整镇试点,27个省级试点村,30个泉州市、县级试点村,7条示范线有序推进,点线面全面开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南安还依托资源禀赋,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将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在东田镇彭溪村,菠萝成了“致富果”,成为村民们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在官桥镇曙光村,放眼千里的“薯乡”,让乡村振兴有“甘”劲,农民增收见“薯”光;在蓬华镇,蓬华脐橙化身“黄金果”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远程智能管理果园变成现实……放眼南安各镇各村,“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正根植于广袤土地,延伸到

    千家万户,富裕一方农民、振兴一方经济。

    30年砥砺前行,农村颜值焕发提升;30年扬帆奋进,农村产业蓬勃发展;30年春华秋实,民富村美处处新。现在的南安,产业与文化并进,经济与生态共荣,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安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3年的1801元到2022年的29464元,30年增长了16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1.95。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0万以上的村达52个。

    “乡村”二字,寥寥数笔,却凝聚着无穷力量。在绘就乡村振兴的画卷中,南安426个村(居)各自摸索,寻找合适的路径,让自己的乡村更美丽,产业更兴旺,生活更美好。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