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都楼、招贤楼、仲咸楼……漫步在南安一中校园内,随处可见黄仲咸的影子。在福建省内,这样的学校有数十所。自1959年以来,黄仲咸及其创办的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全力支持祖国教育、文化、卫生福利等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捐资超7亿元,奖助师生近20万人次,为各类学校捐建教学楼(校舍)面积逾20万平方米,获得教育部“尊师重教,振兴中华”奖、福建省政府“乐育英才”金质奖章等荣誉,被誉为“中国慈善第一人”。
本报记者
戴晓东 黄奕群 文/图
远渡重洋 艰苦创业
南安码头、诗山、金淘三镇交界处,有一座高盖山。山脚下一棵樟树旁,曾是“开八闽文化之先”的唐代著名诗人欧阳詹少年读书的地方。
1920年,黄仲咸出生在高盖山下码头镇仙都村一个贫农家庭,在兄妹八人中排行老三。因家中兄妹较多,黄仲咸一家人日子过得十分贫苦,有时甚至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
1935年,黄仲咸的父亲忍痛让他远赴印尼谋生。轮船在大海上漂泊数月后,黄仲咸来到印尼的一座小岛——万嘉县。15岁的懵懂少年由此漂泊异国他乡,开启了海外生存、创业之路。这是他事业的起点,也是他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
初到之时,他先是在大哥所开办的杂货铺帮忙,很快就独当一面。后来,他到印尼另一个小岛,为亲戚打理一家小店。工作出色的他大受老板赞赏,很快获得高薪。于是,大哥买下那间小店让他独立经营。此后,他通过延长营业时间、增加销售商品种类、扩大小店的经营范围等方法,让小店生意很快红火起来。
20岁那年,黄仲咸被父亲召回老家,与出身书香门第的戴子媛喜结连理。可惜好景不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尼陷入战火之中。无奈之下他只好与家人道别,只身赶赴印尼经营那边的事业。临别前,父亲对他说:“你日后若挣了大钱,一定不要忘了老家的父老乡亲。”未曾料到,此行竟是父子的诀别。
返抵印尼后,黄仲咸买了一艘帆船,雇了几名水手,沿着岛上水路,深入当地乡村售卖日杂用品并收购当地土特产,由于经营有方,生意大有发展。之后,他接手大哥的一个旧山地农场,凭着从小练就的农家本事,干起了种植业,耕种稻谷、香薯、玉米、山芋以及各种蔬菜,还办起养猪场。在战火纷飞的特殊年代,不仅维系了自己的生活需求,还有力周济了邻近的乡亲。
二战结束后,凭借绝佳的交通位置,印尼成为各国往来贸易的货物中转地。黄仲咸紧紧地抓住这个机遇,开始尝试水上运输行业,组建起了自己的船队。他将印尼的主要经济作物棕榈油、橡胶、咖啡、可可等远销海外,并将农场种植的农产品运往周边各小岛,实现了从生产到运输首尾相连的服务。以此为基础,黄仲咸先后将发展资金投向纺织业、造纸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先后成立了南安公司、美华公司、大众福利银行、雅加达商业银行、必利达银行、必利达纸厂等,迎来了快速的资本积累和产业优化。
就这样,从无名小岛到雅加达,他靠着智慧、勤奋、诚信,一点一滴地积累和打拼,事业稳扎稳打、日益拓展,资产日渐雄厚,在印尼造就了一个华人的商界传奇。
2
兴学助医 投身慈善
少年时的贫困、青年时的奋斗,给黄仲咸的性格打上了一层难以磨灭的底色,让他从未忘记底层生活的艰辛。黄仲咸认为国人不受尊重缘于穷,而教育能改变贫穷状况,所以教育在他心中有很重的分量。
1959年,黄仲咸受邀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在目睹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他也看到了家乡尚存贫穷落后的面貌,遂即慷慨解囊,在家乡助建仙都小学。自那时起,他开始践履近半个世纪捐资公益的善举。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正是有了对祖国深深的爱,黄仲咸身在异邦,情系故土。“个人拥有的财富再多,也不一定有意义,能够为国家、民族多办点实事,才是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他明白:勇于“舍得”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改革开放后,黄仲咸不断捐献巨资为南安多所学校、医院等兴建楼宇。他先后为南安近20所中小学捐建教学楼、科学楼、师生宿舍楼30多幢;为南安5所医院捐建7幢门诊大楼、病房大楼。此外,他还助建安溪一中、长汀“希望小学”、南安儿童乐园和妇幼保健院等8个工程。除此之外,黄仲咸还广泛捐设奖教助学金,先后捐设“坚持山区任教奖”“优秀校长奖励奖”“教师进修学历晋升奖”,用于助力教师人才培养;注重精准扶贫,资助初中及以上各阶段家庭困难学生,几十年来已有近20万人受益。他还捐设福建省“黄仲咸文学奖”,资助南安文史、教育等地方志的编撰出版……
黄仲咸不仅无私奉献,而且事必躬亲,对所有捐助项目的选定和实施都逐一亲自把关,经常深入建筑工地现场视察工程进度、检查建筑质量。特别令人感动的是,黄仲咸慷慨捐资的同时,始终淡泊名利、低调行事,从不在任何一座捐建的建筑上署上自己的名字,多数建筑都以家乡“仙都楼”命名,或泛称“印华楼”“继志楼”等,仅个别用长辈名字称“念慈楼”,以铭记生他养他的乡村,表达反哺之情。
3
落“业”归根 永续奉献
因公益活动所需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黄仲咸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变卖海外资产,以获取资金支持国内公益事业。为确保其公益事业能持续运作下去,他不断探索公益慈善运作模式。1990年,黄仲咸创建了“南安县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正式将自己的公益慈善活动职业化,广泛地开展奖学奖教和助学活动。该基金会是当时南安第一个面向全县开展公益捐赠的基金会。
在黄仲咸看来,把钱存在银行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息,这钱是“死”的;而为基金会置办产业,让它能够自主经营发展,这钱就“活”了,基金会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他风趣地说,这像饲养“金鸡母”一样,能不断“下蛋”。为此,在1991年和1993年,他先后斥巨资在南安和厦门各建造一幢“必利达大厦”,并以物业出租的经营形式获取源源不断的收入,为慈善公益提供稳固的资金保证。
这两座大厦为慈善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黄仲咸把这一模式比喻为“养金母鸡下金蛋”。他常对身边的人说:“这是永久性的事业,要将这事业永远做下去。”
2000年,黄仲咸回国定居,全身心投入祖国的公益慈善事业,他将此举自喻为落“业”归根。“落业归根”与“落叶归根”虽一字之别,但其爱国之情感人肺腑。
2003年,黄仲咸大病一场,痊愈后的他加快速度将财产过户给基金会。2004年,他把“南安县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升格为“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同时,他将南安必利达大厦和厦门必利达大厦两处房产正式过户给基金会。
2005年,黄仲咸将自己的800多万元存款及位于南安的60亩土地捐赠给基金会。同时,考虑到自己的财力几乎是基金会的全部经济来源,他在厦门市公证处立下遗嘱,将自己在海外打拼近70年的积蓄悉数捐献给基金会,以实现他资助经济困难的高中生、教育文化、卫生福利等公益事业的夙愿,而留给其子女的,几乎只剩下最基本的住房保障。正如他最常对身边的人所说,“慈善公益是一项永久性事业,要永远做下去”。
4
薪火相传 慈善花开
“您的资助带给我极大的鼓舞,那是比雪中送炭更为及时的温暖,我感谢您。”“敬爱的黄爷爷,非常感谢您对我们这些贫困学子的帮助。”“尊敬的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是你们给了我生命中的一缕阳光。”……在南安市黄仲咸纪念馆里,有两面大大的展框,里面一封封书信,是八闽大地受到黄仲咸老先生及其一手创办的教育基金会资助的学子们写来的。十几万封的感谢信诉说着十几万受助学生对黄仲咸老先生的尊敬与爱戴。许多受助学子一生铭记着黄仲咸的恩德,并矢志传承扶贫济弱的慈善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黄仲咸辞世后,在政府各级领导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秉承他的遗愿,一路前行,在公益慈善事业不断取得新成绩,先后获得“中华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福建省华侨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等诸多荣誉。
近几年来,基金会每年公益捐资额都在1500万元左右。截至2022年年底,黄仲咸及其创立的基金会捐资教育、文化、卫生、福利、扶贫救灾等社会公益事业累计达7亿多元。
从少小离家艰苦创业到成为富甲一方的商贾,从用结余资金资助乡梓到变卖海外资产、倾家创办基金会将公益慈善职业化开展……凭借艰辛的创业历程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黄仲咸成为华侨华人中“裸捐”和“最纯粹公益人”的光辉典范。大爱永恒,精神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