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3版:健康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猴痘病例不断增加 这种病你了解吗?

    ■本报记者 黄伟励

    通 讯 员 黄秀美 

    近日,中疾控网站公布了2023年7月猴痘疫情监测情况:2023年7月1日至31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23省(区、市)新增报告491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福建报告2例。猴痘确诊病例不断增加,到底什么是猴痘?猴痘病毒是怎么传播的?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南安市疾控中心专家。

    专家介绍,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猴痘疫情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病例均为男性,96.3%病例明确为男男性行为人群。二是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低,除同性性接触以外的密切接触者均未发生感染。三是89.2%病例为主动就诊发现,6.5%为密切接触者追踪筛查发现,其他为主动报告和主动筛查等发现。四是绝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典型,主要为发热、疱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无重症、死亡病例。

    什么是猴痘?据介绍,猴痘是一种猴痘病毒感染导致的人畜共患病,与天花症状相似,但临床严重程度较轻。这种病毒的主要携带者和传播者是老鼠、松鼠等啮齿类动物。自1980年人类彻底消灭天花以来,猴痘病毒已成为对公共卫生影响最大的正痘病毒。该病毒于1958年被首次发现,一组用于研究的猴子中出现“痘状”传染病,因此得名。啮齿动物最有可能是其天然宿主,松鼠、冈比亚鼠、不同种类的猴子等动物都可能感染。

    猴痘病毒的传播方式一是动物传人。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皮肤或黏膜损伤部位等食用烹饪不当的感染动物也是动物传人的风险因素;二是人际传播。一般来说,猴痘病毒在人际间传播并不常见,但现有信息表明,与有症状的病例发生密切身体接触的人群中正在发生人际传播。人际传播途径包括密切接触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肤损伤部位或被污染物品等,通常需要更长时间面对面才能发生呼吸道飞沫传播。此外,猴痘病毒还可经由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患该病潜伏期通常为6天—13天,但也可能在5天—21天之间。发病初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肌肉酸痛、重度疲乏等,发热几天后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其他部位大面积皮疹,并可能导致继发性感染、支气管肺炎、败血症等。猴痘具有自限性,症状通常在14天—21天内消退。重症常见于儿童或免疫缺陷者,还与感染者基础健康状况、暴露于病毒的程度及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猴痘疫情病死率差异较大,近年来约为3%—6%。

    专家表示,预防感染猴痘,最主要的预防措施就不要与有症状者密切接触。普通居民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低,居民不必过度惊慌。同时建议积极了解猴痘预防知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此外,还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

    在猴痘重点人群,尤其是男男性行为人群(MSM)中,需要开展以下针对性宣传教育工作:一是积极开展线下场所宣传,在当地MSM人群经常出入地点或场所,如酒吧、会所、浴池等开展宣传教育,包括张贴健康教育宣传图片,设置健康教育资料公告栏等形式。二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加强宣传,通过MSM人群社交软件等平台,开展猴痘预防知识和服务信息宣传,提高重点人群猴痘知识知晓率和预防技能。三是动员社会组织和同伴教育员加强宣传,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优势,在MSM等重点人群中开展预防猴痘宣传倡导,在一些地区可以通过招募和培训同伴教育员,促进MSM人群采取猴痘预防措施,阻断猴痘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猴痘病例不断增加 这种病你了解吗?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