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3版:小记者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纸短情长 侨批馆里感悟华侨精神

    认真做笔记。

    小记者合影。

    聆听讲解员的讲解。

    ■黄小红文/图

    近日,斗南小学28名小记者走进南安(梅山)侨批馆,学习侨批文化,承袭传统美德。

    一下车,在侨批馆讲解员黄桂治的引领下,小记者了解了侨批文化。侨批又称“银信”,是近代海外华侨与家乡之间的汇款凭证及家书,侨批见证了广大华侨的移民史、创业史及其对所在国和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是海外华侨连接家人、家乡、祖国的核心纽带……仔细聆听老师介绍,小记者求知欲被进一步激发,大家认真做好记录,不时提出疑问。

    此番探访,小记者感受到了海外华侨创业的艰难和浓厚的家国情怀,更为华侨群体讲信誉、守承诺的优良品质深深感动。

    侨批纸短,家国情长

    小记者叶欣语指导老师王蜜瑜

    你知道什么是侨批吗?今天,我们小记者团走进南安(梅山)侨批馆,学习侨批文化。

    走进大门,屋檐上铺满青绿色的瓦片,棕红色的柱子和房屋,柱子上的飞龙盘旋,瞬间将我们拉到了19世纪中叶。“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过番客’吗?”讲解员黄阿姨问道。我们纷纷摇头,原来,“过番客”指的是去往海外发展的华侨华人。“那这些人都是用什么工具去海外呢?”一位同学问道。讲解员黄阿姨娓娓道来:“当时还没有飞机地铁,只能坐船到国外。同学们,这张图片船上的人就是‘过番客’。”我看着图片,心想:这么小的船上都挤满了人,也太危险了。

    了解完“番客”,我们再一起去了解侨批。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我知道了侨批又称“银信”,是近代海外华侨与家乡之间的汇款凭证及家书。侨批见证了广大华侨的移民史、创业史及其对所在国和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是海外华侨连接家人、家乡、祖国的核心纽带。我还知道了侨批的种类:一般分为正批、回批和暗批。正批,指的是从国外寄回来的信;回批,指的是从国内回复的信;暗批,指的是用暗语说明款式的信。

    一封封侨批,维系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乡的经济与精神纽带,它不仅记录侨眷的生活,对家乡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表达了海外华侨华人心系祖国的家国情怀。

    参观侨批馆有感

    小记者傅祉琪指导老师黄雅榕

    今天,小记者团的成员们再一次集结。这一次我们要走进南安(梅山)侨批馆。何为侨批?带着疑问,我们驱车前往此行的目的地。

    走进侨批馆,通过讲解员阿姨的讲解和展馆墙上的侨批展示,我们了解到侨批的产生与华侨华人移居海外密切相关。自古以来,南安人就有“漂洋过海、过番谋生”的传统。在外打拼的华侨稍有积蓄,就会连同问候平安的家信汇回家乡,以贴家用,于是,维系海外侨胞或华侨和国内侨眷经济和情感纽带的侨批应运而生。

    可是这一封封桥批是如何安全送回国内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来到了侨批馆的另一端,讲解员阿姨耐心地给我们讲解了侨批局的衍生过程: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侨批局通过诚信立业,架起了侨胞与侨眷维系家国情怀的桥梁。

    侨批纸短,家国情长。一封封薄薄的侨批,承载着海外侨胞的血泪和汗水,蕴含着他们对祖国、故里和亲人的一片深情,也昭示着他们对家乡、骨肉的责任感。海外侨胞“热爱祖国、情系故里、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笃诚守信”的精神值得我们代代颂扬!

    走进侨批展示馆

    小记者俞新恩指导老师王晓静

    “无米番薯头,苦涩坏落喉,无盐下菜汁,上山割柴草……”听着这首番客歌谣,我们小记者走进了南安(梅山)侨批馆。

    进入侨批馆,穿梭在闽南古大厝的红砖绿瓦之间,一封封被盛赞为中国“20世纪的敦煌文书”——侨批,展现在我们眼前。参观中,我知道了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民主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讲解员黄阿姨告诉我们,“水客”是专门为华侨侨眷带钱、带信、带物,以及沟通海内外关系的特殊职业的人,是那个年代演化出来的特殊行业。慢慢地,“水客”带钱带物的数量和次数增多,逐渐演变成为职业。后来,其中一些“水客”投资办了侨批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参观完侨批展示馆,透过一封封泛黄的侨批,一张张有历史感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我感受到华人华侨在书信中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那一封封侨批,不仅是维系海外华侨与家乡家人的经济与精神的纽带,也表达了海外华侨华人的爱国爱乡情怀!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