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1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奥运冠军之城南安健儿创造历史的背后

    7月25日,在东京奥运会举重男子61公斤级决赛中,南安小伙李发彬夺冠。

    新华社

    ◀

    ■本报记者苏明明

    东京奥运赛场上,南安健儿勇夺两金。7月25日,李发彬夺得男子举重61kg级金牌,同时打破该级别挺举和总成绩奥运纪录;7月30日,黄东萍携手搭档王懿律夺得羽毛球混双冠军。

    捷讯连传,这个夏天,南安健儿创造了泉州、南安奥运参赛的历史。

    作为一个县级市,是什么让南安在一届奥运会上连续夺冠呢?

    爱拼敢赢的南安精神

    东京奥运赛场上,李发彬与黄东萍将南安人爱拼敢赢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抓举开把砸锅之后,李发彬迅速调整心态和状态,随后两把137公斤、141公斤轻松完成,领先强劲对手伊拉万4公斤的优势。挺举比赛中,李发彬根据局势,在第一把、第二把分别选择166公斤、172公斤,并且都试举成功了,领先伊拉万9公斤。这就意味着,伊拉万想要赢得比赛,就得在第二把试举挑战177公斤,而这个重量比伊拉万此前最好的成绩还多2公斤,试举失败几乎是可以预见的。

    紧接着,第三次试举,李发彬报了178公斤,逼迫伊拉万短时间内连续试举177公斤,果然,伊拉万再次试举失败。一场举重赛,让观众们看到了“谋略”。不得不说,这不仅是爱拼,更是善拼。

    再看黄东萍,小组赛中身处公认的“死亡之组”,她与搭档王懿律做到了3场比赛一局未失。不过,6局比赛只有2局分差超过了4分,由此可见比赛的艰苦程度。半决赛遇上了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一仗——迎战东道主渡边勇大/东野有莎。首局两人面临了很大麻烦,21平后被对手抓住关键2分先下一城。东野有莎在本局有一次明显的过网击球,中国组合询问裁判却被无视,场外因素也成为一大困难。但两人没有被这些困难击退,在随后的两局中拿出了拼命的架势,展现出必胜的决心,最终成为最后的胜者。

    决赛中,“黄鸭”组合迎战羽毛球混双世界排名第一的“雅思”组合。此前,两队组合在国际赛场上交手12次,“雅思”组合10胜2负遥遥领先。赛前,许多熟悉他们的中国羽毛球迷们更看好“雅思”组合。就是顶着这样的压力,“黄鸭”组合分分必争,突破自我,赢得冠军。

    这两场赛事,南安市体育学校组织学生们观看。许多学生在观看后纷纷表示要向他们俩学习,长大后也要为国为家乡争光。“除了运动基础,培养学生胸怀祖国、勇攀高峰、百炼成钢、团结协作等品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南安市体育学校校长杨再发说。

    “优秀运动员走到最后,品质精神远比专业技术重要。”杨再发说,高强度的训练可以提高专业技术,同样也会带来各种伤痛,几乎每个优秀运动员都有不同程度的伤痛。“突破极限,是运动的魅力,而这也是南安人爱拼敢赢精神的生动写照。”

    奥运冠军的摇篮

    李发彬和黄东萍皆是南安市体育学校输送的运动员。如今,这所学校被人称为“奥运冠军摇篮”。

    “作为基层体校,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优秀的体育苗子,帮他们打牢基础,然后向上输送。”杨再发介绍,学校目前在编教练员15个,聘任教练员12个,“这些教练员以前都是优秀运动员,经验丰富,这样才能用专业的眼光挑选好苗子,给学生打下好基础”。

    “选好苗子,是成功的一半。”杨再发说,每年春季,学校都会组织教练员深入全市各乡镇各小学“选苗子”,初选的苗子要集中到学校进行短期集训,经过测试、文化考试、体检、面试,再择优录取。每个苗子再根据身体素质,选择体育项目。

    目前,南安市体育学校本校内开设了篮球、排球、网球、跆拳道、摔跤、田径、游泳、举重8个项目,与泉州体校联办水上项目(包括皮划艇、赛艇、激流回旋),与泉州体工队联办摔跤项目;此外,通过派遣教练员到普通小学,设立了羽毛球、乒乓球、击剑、射箭项目的体校训练网点校5个。

    那么,李发彬和黄东萍是如何被培养出来的呢?杨再发介绍,市体校实行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并行,本校内实行“三集中”培养模式,即集中学习、训练、生活,网点校实行“两集中”培养模式,即集中学习、训练。“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但事实证明,‘三集中’和‘两集中’都是可行的,发彬和东萍分别由这两种模式培养出来。”

    此外,在杨再发看来,体校学生除了训练好,文化课也要好。“市里有关部门为我们配齐了所有文化课老师,包括音乐、美术等。”杨再发说,优秀运动员要突破,就要思考新技术,或者揣摩对手的技术特点,想办法攻克对手。“有学习、思考能力的运动员才能走得更远。”

    据了解,每一个奥运周期(4年),南安市体校向泉州、省体工队输送上百名“初级”运动员。近年来,涌现出陈海威、黄东萍、李发彬、黄少坤、王乌品、陈冰冰、叶泳涛、许燕茹、戴伟斌等一批优秀运动员。目前,南安市体校已连续三次获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下转4版)

    (上接1版)

    竞体事业的坚强后盾

    “南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学校成为‘冠军摇篮’的坚强后盾。”杨再发说,南安市体育学校校址两次迁址,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就是一个实证。

    据了解,南安市体育学校设立于1973年,当时学校位于南安一中旁,面积不足3亩,没有足够的教室和训练场地,只开设了篮球、田径、游泳和羽毛球4个项目,其中羽毛球项目下设到国专中心小学。学校的文化课只有小学四、五两个年级以及初中三个年级。

    学校的办学条件艰苦,学生训练和生活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看到游泳池的第一眼差点没吓晕,池底一层青苔,黑黑的。”优秀水上运动员许燕茹回忆道,她差点因此打了退堂鼓。

    2002年,柳城中学搬迁,市委市政府将原校址批给南安市体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慢慢地,体校增设小学二年级、三年级、六年级以及高中三个年级;直至2018年,增设一年级,终于成为12年一贯制的学校。“文化课的增设,让学生的学习有了延续性,家长们才愿意送孩子到体校。”杨再发说,这对体校留住好苗子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次迁校后,训练场地多了起来,举重、跆拳道两个项目发展快速,随后学校又增设女排、网球项目,与泉州少体校联办皮划艇项目。然而,很快又有问题凸显出来。“专业性不够强,这里毕竟仍是普通学校的办学条件,就连一条专业的塑胶跑道都没有。”杨再发说。

    2010年,南安市体育学校新校址开始建设,2012年正式迁入,室内恒温游泳馆、风雨跑道、室内训练馆等相继投入使用,随后又增设摔跤项目。“现在达到全天候训练条件,不再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杨再发说,目前市体校的办学条件在国内县级体校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在硬件设施跟上去之后,南安市制定出台了《南安市体育竞赛及输送奖励办法》,激励教练员学好苗子、培养学生,更激励南安籍运动员在比赛中奋勇拼搏、争创佳绩。同时,将在国际、国内各大赛事上取得名次的优秀运动员纳入南安市高层次人才,享受各项优惠政策。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