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第N04版:风物志 上一版   

义存结庐伴椿萱 后人慕名建雪峰

    雪峰寺内有一座石亭,石亭内立着一块“雪峰开山父母坟记”石碑。

    雪峰父母坟。(图片由本报记者黄奕群拍摄。)

    雪峰义存祖师纪念塔。

    南安雪峰寺位于杨梅山上。

    王君

    人物 释义存

    释义存,俗姓曾,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生于南安涧埕村(今南安市洪濑镇西林村)一个世代信奉佛教的家庭,12岁出家,17岁受具,系唐末著名僧人。唐咸通年间,义存前往福州雪峰山传法,于公元875年建成当时闽中规模最大的寺院,唐僖宗赐额“应天雪峰禅院”。公元884年,唐僖宗赐号“真觉大师”,御赐紫袈裟。公元908年五月初二圆寂,终年87岁。

    遗迹 南安雪峰寺

    南安雪峰寺位于南安市康美镇杨梅山上,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义存禅师的父母葬于杨梅山,74岁的义存禅师回到父母坟边,建了三间茅棚守孝三年。北宋时期,学官黄祖舜因仰慕义存禅风,在这里结庐清修。南宋时期,樗拙和尚因敬慕义存,也在这里创建佛寺,原为三间小庵,号“樗拙三筑”,后扩建命名“南安雪峰寺”,俗称“小雪峰”。

    在历史上,唐朝是一个宗教盛行、兼容并包的社会,佛教、道教及各种外来宗教相互影响、交融。这一时期,发生了众所周知的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随着唐玄奘从天竺带回了大量佛经,唐朝先后出现过三次崇佛高潮。

    在唐末兴起的第三次崇佛高潮中,出现了一位南安僧人,开山福州闽侯雪峰山雪峰寺,道风鼎盛,法脉广布,唐僖宗赐号“真觉大师”,并御赐紫袈裟,唱响唐末五代中国禅宗的兴盛时代。他就是义存禅师。

    名满天下之际,义存禅师却选择回到南安杨梅山,结庐守孝。百余年后,北宋徽宗时学官黄祖舜因崇拜雪峰义存,在义存父母坟前竖了一块石碑,上书“雪峰开山父母坟”,雪峰之名开始在杨梅山上传播开来。

    雪峰寻迹

    盛夏之际,从南安市区驱车沿着纵三线上杨梅山,山名虽叫杨梅,却是荔枝满山、龙眼满目,别有一番风光。行约半小时,便来到雪峰寺,这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底蕴的闽南古刹。

    再度寻访雪峰寺,绕至万福堂后,义存禅师“父母坟”就在雪峰禅茶园中。墓地掩藏于杂草之中,墓前墓后均为石砌护坡,左右红砖夹砌石碑,上书“雪峰父母坟”。

    墓地正前方便是万福堂和功德堂,每日与梵钟妙音相伴。此景恰如朱熹游览雪峰寺时所写: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在万福堂内,与一般寺庙里的“法相庄严”“佛光普照”等佛家用语不同,中厅匾额题为“是什么”,类似白话的表述,却禅意深远。这三个字是义存禅师随师父修行时,师父见义存禅修已达一定境界,欣然留下“是什么”三个字让其参悟,随后转身飘然而去。近年修建万福堂时,雪峰寺才将其恭请作为匾额。

    “一茶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山腰之上,茶树依山势而植,错落有致,在雪峰寺里喝上一杯雪峰禅茶,只觉身轻心净、恬静安然。

    当年,义存禅师在此结庐守孝,农禅并举,亲植茶树,采茶制茶,守坟修行,开启了雪峰禅茶之先河,而今,雪峰寺还保留着“禅净双修”的祖训。

    年少出家

    义存禅师出生在南安涧埕村(今洪濑镇西林村)一个世代信奉佛教的家庭。从他祖父开始,就一直和僧人有着密切的往来,在佛化家庭环境下长大,自然饱受佛法的熏陶,对佛学思想有着相当的认识。

    据《福州雪峰山故真觉禅师碑铭》记载,义存禅师一生下来就不吃荤腥,在襁褓之中,闻钟梵之声长大,家中若有僧侣出入,他定会露出喜悦的脸色。

    《祖堂集》卷第七《雪峰传》记载义存禅师是:“戏不群游,于识环之年居然异俗。”可见义存年少就有出尘之志。9岁时要求出家,因为父母对他特别珍爱,也觉得他年纪尚小,所以没有答应。

    12岁随父亲离开南安云游莆田玉涧寺,见住持庆玄律师,即为他的德操所折服,当场拜倒在地,说:“真乃我师也!”庆玄律师见义存弘志聪颖,便收他为童子,随侍左右。

    公元838年,义存17岁,才依庆玄律师落发,法号义存。

    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皇帝降旨“毁佛教,复僧尼为民”。当时全国共废除寺院4万余处,在不足30万僧侣之中,竟有26万僧侣还俗。24岁的义存只好束发改换儒服,隐居山林。

    不久后,他来到福州北峰芙蓉山晋见弘照禅师,两人几经交流,弘照禅师认为义存不同俗流,义存也深服其德,便留在弘照禅师身边服侍。

    这是义存由持律转向学禅的开始。公元846年,武宗皇帝因病去世,宣宗皇帝继位后,开始复兴佛法,一些被迫还俗的僧尼重新出家。义存遂再次落发出山,并礼弘照禅师为师,28岁在幽州(今北京市西南角)的宝刹寺受具足戒。此后,他出游江南各地名山大刹,受法于湖南武陵德山寺宣鉴禅师。

    公元865年,义存禅师与好友岩头一起离开德山,来到澧州鳌山镇,才彻底明心见性,得悟生死。

    栖身枯木

    得悟后,义存禅师与好友岩头、钦山三人分手,从此各化一方。

    据说,唐咸通年间,义存与僧众十三人来到福州雪峰山传法,因没有居住之地,只好栖身在一段千年枯木中。艰苦的环境,并不能动摇义存和众僧的向佛之心,当地乡绅蓝文卿见状十分感动,于是发动村民砍茅草遮住枯木,为义存建了一座草庵居住。

    枯木庵是福州雪峰寺的发源地,民间有“先有枯木庵,后有雪峰寺”之说。

    明朝工部侍郎董应举到闽侯雪峰游览枯木庵时,就曾写下一首五言律诗,感慨义存禅师开创雪峰一脉的艰辛:

    存公阐大教,乃在枯木中。白日雪花坠,千年梵刹同。无枝不碍月,有穴自通风。试问檀那者,空虚何所穷。

    义存在福州雪峰,一面筹资建寺,一面弘宗演教,公元875年建成当时闽中规模最大寺院时,正好是应天节,唐僖宗赐额“应天雪峰禅院”。

    当时四方衲子云集,至无容所,僧众盛时多达1500余人,门下高僧辈出,其中云门宗创始人匡真禅师是义存禅师的嫡传弟子,法眼宗的创始人净觉禅师是三传弟子,义存禅师的雪峰禅法与当时北方赵州从谂禅师的洪州禅法并驾齐驱,形成了“北有赵州、南有雪峰”的禅门格局。

    74岁那年,义存禅师回到南安杨梅山,在父母坟边建了三间茅棚守孝三年。北宋时期,学官黄祖舜因仰慕义存禅风,在这里结庐清修。南宋时期,樗拙和尚因敬慕义存,也在这里创建佛寺,原为三间小庵,号“樗拙三筑”,后扩建命名“南安雪峰寺”,俗称“小雪峰”。

    千年时光暗自流转,岁月变迁遗世独立。当年义存禅师虽未有建寺之举,后人却因他筑寺,1000多年过去了,雪峰寺继承祖师的衣钵,抚慰着现代社会的世事人心。

    御赐袈裟

    义存禅师上承德山禅法,下启云门法眼两宗,一人擎起禅门半壁江山。禅门五宗中的云门宗和法眼宗皆出自他的法系,弟子遍及八闽,分灯传化,并向外发展到全国各地及海外,可以说是晚唐五代时期杰出的禅门巨匠。

    公元884年,福建观察使向唐僖宗奏报义存禅师的机悟,谓“其侪之拔俗悟空者,清蜕浮华而脱屣”。唐僖宗得知实情,于是赐给义存“真觉大师”之号,并御赐紫袈裟。

    后来,境内兵连祸结,义存禅师再游吴越,转至浙江四明山避乱。待王审知入闽后,安定社会秩序,建立地方政权,义存禅师再度回到福建,王审知时常请他住进节度使府,为僚属官将谈经说法。

    经过义存禅师多年努力,境内佛教逐渐兴盛。后梁开平二年五月初二(公元908年),义存禅师手写百余字信札,向王审知告别,归寺圆寂,终年87岁。

    自唐宋以后,佛教的各个宗派都有些式微,而唯有禅宗盛行依旧,禅宗也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