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第N01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林醒民:奋战在交通战线上的爱国华侨

    人物简介

    林醒民(1914年—1995年),原名林敦星,曾用名林提蚶,福建南安诗山人,新加坡归侨。少年时在家乡求学,1930年,考进了私立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并加入了共青团。毕业后受组织派遣回家乡诗山开展革命活动。在白色恐怖下,1934年12月下旬被迫前往新加坡,投靠家人。在新加坡积极参加华侨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6月被驱逐出境,辗转回国到达上海。随后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参加多场反“扫荡”战斗,194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反“扫荡”斗争胜利后,被调到东台县参加党的交通工作,构筑了一条敌人屡攻难破的地下交通线。

    ■本报记者庄晓丽通讯员林颖文/图

    上世纪30年代后期,太平洋战争尚未爆发时,华侨在海外生活相对温馨安逸,但是当他们看到祖国正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欺辱和蹂躏时,激起了他们对祖国、对民族的责任感。回到祖国母亲的身边,参加反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是他们的初衷。

    这也是新加坡归侨林醒民的初衷。在海外,他积极参加华侨组织的抗日救国活动,并放弃海外优渥的生活,回国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成为奋战在交通战线上的抗日铁军的一员。

    南洋抗日被捕受逐回国北上投新四军

    1914年,林醒民出生于南安市诗山镇联星村泮岭自然村一个侨商家庭。他的父亲林贞铁早年南下马来亚槟城谋生,后移居菲律宾棉兰老岛经营一家小碾米厂,林家也因此步入了小康生活。

    1926年,林醒民在南安老家读完小学,考入当地初中读书。1930年,考进了陈嘉庚主办的私立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

    学校中,有不少老师是政治开明的进步人士。在新思想的熏陶下,深受启发的林醒民在入学不久,就投身由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救亡活动,与同学一道边读书边探讨抗日救国和革命道理。“在我读水产的第二年,即1931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大敌当前,青年学生热血沸腾,又是参加义勇军训练,又是下乡宣传抵制日货,我也卷入这样的救国浪潮中。”晚年林醒民在回忆录《集美哺育了我》中曾忆起了自己投身抗日的经过。

    因在抗日救亡活动中表现积极,林醒民于1934年2月加入了共青团,不久担任共青团厦门第二区委书记。毕业后受组织派遣回家乡诗山开展革命活动,在师生和乡亲中宣传革命道理,发展团员,建立团支部。

    1934年6月,共青团厦门海员支部遭到敌人破坏,因林醒民常参加海员团支部活动,且有团员是由他发展的。为此,中共地下党组织下令其立即到团市委机关隐蔽。在隐蔽期间,他和团市委书记一起编印《团的武器》,并参加“建设百万红军”活动。1934年年底,因共青团厦门市第二区委机关被破坏,一些同志被捕,林醒民也被反动当局追捕。在白色恐怖之下,林醒民被迫于1934年12月下旬离开厦门前往新加坡,投靠家人。

    林醒民一到新加坡,便迅速与当地中共党组织联系上,全身心投入华侨抗日救亡活动。他带领青年店员查验日货,惩治奸商,还参与组织华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募集捐款。同时,他参与策动工人以罢工形式抗议日军侵华。后来,林醒民被新加坡英国殖民当局逮捕,在狱中受尽折磨,但他的抗日意志依旧坚定,公开表示要与日本侵略者斗争到底,直至1941年6月被驱逐出境,辗转回国到达上海。

    在上海短暂停留后,认定“抗日必须依靠进步力量,依靠共产党的领导”的林醒民决定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

    1941年7月,林醒民与同在新加坡被驱逐出境的两位抗日华侨青年离开上海,向苏北进发。他们走水路至江苏省青龙港登陆,继续北行,到达掘港,找到新四军四分区政治部主任陈同生,说明自己是从南洋回来,要求参加新四军抗日。第二天,林醒民经介绍来到盐城抗日军政大学通信总站掘港分站,正式加入了新四军。

    加入中共反击“扫荡”地下交通构建“铁线”

    刚入伍,林醒民便遇上激战。当时,他与一批华侨和上海学生一起,前往盐城抗日军政大学,在途中得知日本鬼子正集中2000多兵力和3万多伪军分数路“扫荡”盐城新四军军部驻地,盐城抗日军政大学已分散转移,还有一部分日、伪军已从南面迂回向大中集进攻。因此,林醒民等人立即东拐至裕华镇,并随新四军连夜乘民船向南转移,抵达东台县。

    来到东台县,林醒民立即投入反“扫荡”战斗。中共东台县委把机关下乡干部和林醒民等准备去盐城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的人组织起来,三五人一组,深入各乡村发动群众进行反“扫荡”斗争。林醒民被分配到三仓区古贵乡,他工作积极,表现勇敢。

    (下转3版)

    (上接1版)

    反“扫荡”斗争胜利后,林醒民被中共东台县委留下来,在三仓区继续做群众工作。1943年9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被调到区委宣传科担任科长,工作期间,林醒民奔走于城乡,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发动百姓支援新四军,参与组织当地群众应对接踵而至的“扫荡”与汪伪政府组织的“清乡”行动。

    日伪继苏南澄、锡、虞,苏、常、太地区“扫荡”和“清乡”之后,密谋于1943年把“扫荡”和“清乡”推向苏中根据地。为了准备反“扫荡”、反“清乡”,迎接更艰苦的斗争,中共苏中二地委交通委员会决定抽调人力,加强分区内的交通组织,合并干线和支线,建立交通网络,以便应战。

    当时的交通工作,不同于白区党的交通,还包括邮政、党内秘密联络通信与人员输送,集邮政、地下交通于一体,担负着传递大量的重要指示、文件、信件、党报和护送来往人员等繁重任务。

    为人机警、处事沉着冷静的林醒民于1943年3月被调到东台县参加党的交通工作。上任后,他调整潘 交通中心组布局,改进信息传递与人员输送方式,使之更加隐蔽、安全与快捷,同时与周边党的地下交通组建立多重复线联络线,保证一线遇到变故,另一线能快速启动、顶替,他构建的地下交通线,因敌屡攻难破,被称为“铁线”。在他积极有效的创新下,使潘 交通中心组在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台县交通站是苏中红色交通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有7条交通线与邻县联通。林醒民根据各线过封锁线的时间等要求,提出“人停信不停,日夜兼程”与一昼夜须行120—150华里要求,严格制定了东台县交通站出班和到达的时间表,制定了上行线和下行线,形成了一幅大的交通联络图,使全县的交通工作像血管一样,川流不息,同时确保交通员按线、按时交接任务。

    苏中区党委书记陈丕显对包括东台县交通站在内苏中地区交通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不难想象,敌人四处‘扫荡’,我地方武装分散作战,却又缺少现代通信设备,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秘密通信网络,怎能及时传送情报,相互协同配合!”

    1945年3月,林醒民调往苏中四地委交通工作委员会工作,参与筹办四地委交通干部轮训队。在此任上,他迎来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天。抗战胜利后,林醒民没有重返新加坡,而是选择继续留在祖国参加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仍然从事党的交通工作。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