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庄晓丽通讯员林颖文/图
年幼时父亲、祖父相继离世,幼小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重担。长大后,看到日寇践踏祖国山河,他满腔怒火,积极组织爱国运动,声援和支持祖国抗战,成为当时南洋侨界著名的抗日“四君子”之一。认定“救中国、复兴中国的重担,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得起”,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跟随组织南征北战。为了革命事业,他潜伏十年,从事秘密工作;他参与了上海、福建等解放工作,而后致力于侨务工作,为维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竭尽全力。
他就是南安水头人王宣化。这一生,王宣化的爱国之心,矢志不渝。
危难时刻三回祖国积极参加革命
1896年,王宣化出生于水头镇巷内村一个普通华侨世家,祖父在菲律宾经商,负担全家生计。但在其年幼时,父亲、祖父相继离世,一家生活陷入困境,刚读了几年私塾的王宣化不得不辍学回家,15岁就在一家布店当学徒。
为承担起全家的温饱,1914年,王宣化南渡菲律宾,边当店员边进夜校读书。1917年,王宣化考入菲律宾大学,攻读商科,掌握了英、日、西班牙等多国语言,毕业后在中国驻菲律宾领事馆担任翻译,成为年轻的外交人员。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王宣化投入当地侨界的爱国运动,并加入了爱国华侨组成的政党——菲律宾华侨工党,因表现积极,被聘为华侨工党旗下的《平民报》经理兼编辑。
在王宣化主持下,《平民报》积极声援“五四运动”,反对北洋政府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宣传新文化,介绍世界各国劳工运动,并倡议抵制日货,提出组织救亡团体、实行彻底抵制等建议。《平民报》的呼吁,得到了许多华侨的热烈响应。
1921年,王宣化从菲律宾回到泉州,投身民主革命运动,这是他第一次回国。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让王宣化深感失望。1923年,他赴新加坡,创办南洋电影公司,又兼任《消闲钟》的编辑,发表了许多杂文、小说,从各方面唤起华侨对祖国的热爱。几年后,王宣化又赴日留学。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正在日本的王宣化决定回国,这是他第二次回国。他后来曾回忆过当时的心情:“此时,我满腔怒火,一方面是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另一方面是对蒋介石不抵抗的投降政策怀着极度的不满。我觉得救中国、复兴中国的重担,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得起。于是我毅然离开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到上海,投入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
回到上海后,王宣化自筹资金创办了宣传抗日的杂志——《现实周刊》,亲自撰写文章,积极宣传抗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扩大共产党的影响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32年,王宣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上海党组织连续多次遭受严重破坏,两年后,王宣化在党组织安排下南渡新加坡,组织华侨开展抗日工作,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不久后,他又来到马来亚霹雳州怡宝,接手《中华晨报》,任总编辑,开辟《马华文化工作者》专栏,撰写的宣传抗日文章深受马来亚青年工人、学生和其他爱国知识分子喜爱。此报很快成为当地华侨抗日重要平台,王宣化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支持抗日战争,唤醒了华侨各界人士,发动和团结了一批青年文化工作者。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祖国抗战全面爆发。王宣化参与领导的马来亚华侨各界抗敌后援会,在动员华侨支援祖国抗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祖国危难时刻,王宣化组织筹措了众多义款分别支援八路军、新四军、东江抗日游击队和琼崖抗日独立队等,还动员组织华侨青年回国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仅霹雳一个州就有1000多人回国投军。他们又发动会员参加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1937年春,王宣化在新加坡筹办《南国日报》。该报面世后坚持爱国立场,以动员华侨支援祖国抗日为首要使命,受到爱国华侨的欢迎。王宣化也因领导抗日有功,在南洋深受推崇,为当时侨界著名的抗日“四君子”之一。
1938年年初,南洋华侨战地记者通信团回国采访,报道祖国的抗战实况,慰问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声援和支持祖国抗战。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热烈欢迎和亲切接见。
1938年8月,居间调解新加坡电车罢工风潮的王宣化被英国殖民当局抓捕,关进黑牢。在马来亚华侨各界抗敌后援会的领导下,新加坡工人为营救王宣化,数千群众包围了中国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馆,要求向当局交涉释放王宣化,竟被置之不理。后以马来亚华侨各界抗敌后援会名义致电英国殖民大臣,仍然无效。最后不得不发动新加坡罢市、罢工、罢课,怡宝、槟榔屿还举行游行示威。英国殖民当局十分恐慌,在各方努力下,最后判决王宣化“终生驱逐出境”,并押送出境到香港。随后,王宣化辗转回到泉州,与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取得联系,奉命前往因厦门沦陷已迁往泉州的《江声报》工作,以此为掩护,为党做群众工作。这是王宣化第三次回国,至此,他再未离开,在祖国奉献了一生。 (下转2版)
(上接1版)
高风亮节晚年捐赠党费和楼房
1939年,王宣化奉命前往上海,在上海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以电影制片公司职业为掩护从事秘密工作,时间长达10年。
在党的正确方针和原则的指导下,王宣化不顾国民党当局千方百计的破坏,积极联系社会商界、文化界人士,以公开职业金星影片公司职员、《神州日报》撰稿人、《南洋商报》通讯员和南侨公司副经理等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潜伏期间,危机四伏。1943年冬天,在一次执行秘密任务中,王宣化被日伪机关的特务逮捕。后经一位日本友人保释。
1949年初春,上海解放前夕,王宣化将上海在日伪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上海社会情况向党组织上提供书面材料,为中国共产党解放上海做准备。
1949年6月初,王宣化受命回福建工作,随解放福建的第十兵团一起进军福建。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随即福建省人民委员会成立,王宣化任福建省实业厅副厅长,后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从此,他开始致力于侨务工作,为维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竭尽全力。
1952年,王宣化调中共华东局工作,先后担任中共华东局统战部处长、华东行政委员会华侨事务处处长。1954年调往北京,先后担任中央华侨投资辅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副司长,长期从事侨务工作。
1972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王宣化回故乡水头镇巷内村离职休养。
“我的一切都是党给予的,我要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党。”1976年,王宣化在给福建省委组织部的信中说:“我一生对党贡献甚微,到了晚年,亦想略尽绵薄,为党增添一砖一瓦……我的工资是党给的,我要把党给我的8000元上缴做党费。”王宣化还把自己珍藏的2000多册图书和用自己的钱盖起来的一座二层楼房一起捐给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