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4版:风物志 上一版   

东南一奇士 谏言两相安

    刘昌言府邸原位于此处,经历岁月冲刷,府邸遗址已无踪迹可寻。

    台魁巷(画圈处)与开元寺中的东西塔遥相呼应。

    小巷幽深,与刘昌言相关的遗迹已荡然无存。

    台魁巷内,一棵古树蜿蜒伸展,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拱门。

    李杨瑜

    人物 刘昌言

    刘昌言,字禹谟,南安人,生于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刘昌言科举落第,天福八年(公元983年)再试,高中榜眼。宋太宗爱其才,赐金紫印袍,钱五十万,留朝赐对,赞刘昌言“卿忠孝两全,东南一奇士也”。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去世,享年58岁,追赠工部尚书,葬于南安枫林山。

    遗迹 台魁巷

    泉州西街台魁巷,旧称“奇士巷”,巷内原有一“奇士坊”,为彰表刘昌言而建。刘昌言曾建宅第于泉州府城内,坊里人以“忠孝”为其所居街坊命名,并建“奇士坊”于其第宅之前,可惜随着时代的变迁未能留存下来。明代泉州状元庄际昌为该巷奇仕宫题“雁塔钟灵”的匾额,希望泉州出更多的宰相(台)和状元(魁),因此后来改名“台魁巷”。

    泉州老城区的古街巷承载了千年的文化积淀,深藏灿若繁星的历史名人故事。

    “惟有夜来蝴蝶梦,翩翩飞入刺桐花。”这是北宋年间刘昌言应试落第后,在异地写下思乡的诗。多少个夜晚,刘昌言在梦中化蝶,飞入家乡泉州环城的刺桐花中。似乎只有家乡才能慰藉其失落的心灵,才能让他重拾梦想,看到新的曙光。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一个普通的读书人终以高中榜眼证明了自己。然人生坎坷,被宋太宗赞为“东南一奇士”的刘昌言,其仕途犹如刺桐花开一样灿烂,但跌宕起伏。今人有幸重走泉州古街巷,寻访他的传奇故事。

    古城追昔

    早在六世纪的南朝,泉州就已经是中国与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留从效初建泉州城时,环城遍植刺桐树,刺桐花开红似火,寓意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泉州也因此获得刺桐城雅称。

    位于古城核心区域的西街不算长,从街头到街尾大约三公里,这里头藏有30多条古巷,纵横交错将西街与古城紧紧地串联起来。“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发达,中外商人、官员往来密切,在巷子里头就有专门为过往官员、信使住宿及更换马匹的旧馆驿。

    踏上石板路,步伐与石头摩擦的声响,仿佛还能听见马蹄声,“嗒嗒嗒”地在古巷回荡;又好似晃过明代御史汪旦、户部侍郎庄国祯、清代翰林院编修龚维琳、刑部主事王海文、清末状元吴鲁匆匆走过的身影。

    古韵悠悠,故事浓缩在牌坊里,牌坊矗立在大街小巷中。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泉州古城踏勘》记载,泉州西街仅直街就有31座牌坊,另外北侧4座,南侧7座,而沿街两侧的巷子里也曾牌坊林立。

    沿着古巷探幽寻宝,往西街开元寺东边走去,直至大寺后路口时,一棵蜿蜒伸展的老树横在台魁巷中,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拱门,给小巷增添了些许神秘感。

    从台魁巷1号走到44号,不过数分钟,巷内依然保留了不少与历史有关的遗迹,如“保和堂”老铺、古色古香的粘氏古厝、紧锁大殿的奇士妈宫以及过路亭等。但“忠孝坊”“奇士坊”这两座彰表刘昌言的牌坊已荡然无存。

    驻足在台魁巷巷口,流连在刘昌言府邸遗址处,沿着时光的河床将思绪掏空,追随着开元寺的晨钟暮鼓,遥想古城往昔,回顾刘昌言的一生。

    力劝归宋

    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刘昌言生于南安,从小专心好学的他,7岁便能撰写文章。虽长相一般,但聪颖博学,文章词句优美,诗文也写得漂亮。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占据泉州时,欣赏刘昌言才华,征召其为功曹参军,主管文书奏章。

    刘昌言留有文集30卷,在这些诗句中,他的才学尽显。“遗迹清源兴国建,泉南到处少林风。”在刘昌言的笔下,可见这座三兴三废的寺庙文化积淀深厚,千百年来在泉州民间渗透传播,也为后人研究提供可靠的历史材料。诗才横溢的刘昌言还与其弟刘昌龄创办了青阳诗社。

    “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一首《上吕相公》,刘昌言不仅写出了普天下万千士子的梦想,也成了激励士子寒窗苦读、求取功名的千古名句。在《增广贤文》《琵琶记》《警世通言》等多种古籍中有记录或引用。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陈桥兵变”建立宋王朝,当时五代十国战乱局面仍未结束,刘昌言力劝陈洪进归宋。眼看着宋太祖统一局势已定,陈洪进的内心忐忑不安,他采纳了刘昌言的意见,让昌言陪其儿子陈文显入京朝见宋太祖,乘机打探情况。刘昌言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并得到宋太祖的亲自接见。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陈洪进在开封一待就是一年,宋太宗丝毫没有让他回去的意思。而吴越王钱俶也在开封,陈洪进明白,他俩是时候割让政权了。刘昌言挑破了这层窗户纸:大宋平定了南唐,南方只剩下我们与吴越。宋朝不会就此罢休,仅凭我们的力量根本无法抗衡,与其等他们来兴兵讨伐,落个国破家亡的下场,倒不如主动献出土地,还能谋个官职,保全自己与百姓性命。

    面对残酷的现实,陈洪进不得已上表献出所管辖的漳泉二州。陈洪进、钱俶相继向宋朝纳土归地,避免了战乱,大宋也就稳定了朝局和政局,还稳住了横行天下的武将们,百姓们免遭生灵涂炭。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刘昌言参加科举落第,宋太宗早年惜才,授其归德军掌书记。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刘昌言再试,高中榜眼,起初只被授予了一个小小的判官职务,后来得到宰相赵普的赏识,被极力推荐给宋太宗。

    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赵普因为病重,但仍留守西京、河南尹,他上表保举刘昌言为通判,将政务委托给他处理。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赵普临终前托付刘昌言帮忙料理后事,刘昌言感念赵普的伯乐之恩,为其打理了一切身后事务。这一切宋太宗都看在眼里,他认为刘昌言忠于举荐自己的人,赞赏有加,曰“卿忠孝两全,东南一奇士也”。授其为起居郎,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举止、饮食起居,并赐金紫印袍、钱五十万。

    刘昌言才思敏捷、口若悬河,又能揣摩宋太宗的心思,善于投其所好。宋太宗很是受用,两人相见恨晚,用闽南话和河南话密切交谈了3天。后来,太宗说:刘昌言虽长得不怎么样,若以貌取人那可就失去一个人才。自此,刘昌言官运亨通,短短两个月内由工部郎中升至枢密直学士,与钱若水同知审官院,后又升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

    方言奇遇

    屡受重用的刘昌言,麻烦事也随之而来。朝中文武大臣,眼见他备受宠爱,很不服气,开始费尽心思地找他的软肋群起攻之。

    在《宋史》中,用“颇獠”一词形容泉州人的口音,歧视之意毫不掩饰。有的人就拿刘昌言那一口浓厚的“地瓜腔”说事。一个从南方滨海蛮荒之地远到京城的人,既无显赫军功也无特大政绩,连官话都说不清,为何能获得宠幸。更有甚者说他为官十余载不但没能将母亲、妻子接到身边侍奉赡养,还在外边迎娶妾室,有违道德伦常。

    刘昌言任起居郎时,太宗曾说:昌言奏对皆操南音,朕理会一字不得。此次,面对种种谏言,宋太宗却霸气回应:刘昌言的泉州话只有我能听得懂。此外,宋太宗还特地下了一道指令,将刘昌言母亲及妻子接到京城,由家乡所在的州供给钱财备办行装,所经各县提供食物。又下诏告诫文武官员,都要迎候接待刘昌言的父母,有敢于违背者,由御史台检举上报。

    这一系列操作让大臣们更为不满。《宋史·张洎传》记载,大理评事、饶州通判董俨就抓住了刘昌言的痛处,造谣宋太宗将要重用张洎和钱若水,取代刘昌言的“参掌机务”。

    钱若水治兵能力非凡,宋太宗尤为看重。一时间,刘昌言心理负担更重,害怕被别人陷害夺权,处处小心。果然,不久后,刘昌言还是因为佞臣赵赞出事了。

    当时,宋太宗诛杀了权极一时的赵赞,而刘昌言偏偏曾与此人交好,赵赞在河南为官还是刘昌言保举。当太宗问起,刘昌言心生不安,急忙俯地谢罪,虽然宋太宗作罢不追究,但却心生嫌隙厌恶他。

    此后君臣隔阂渐深,刘昌言的官运开始不顺,不久赴襄州任知州。把刘昌言撵走之后,宋太宗有一次早朝,竟问起左右手:刘昌言哭了没?着实让人哭笑不得。

    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刘昌言调任荆南府知府。直到宋真宗即位,刘昌言才再拜为工部侍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58岁的刘昌言去世,追赠工部尚书。葬于南安枫林山,墓葬至今无处可寻。

    (图片为本报记者李想拍摄,感谢泉州历史文化中心成员、鲤城区地方志学会顾问许月才对本次采访的支持。)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