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4版:风物志 上一版   

三同可见古循吏 瑞鹊引来东坡诗

    位于南安丰州的荣东柯氏祖祠。

    柯氏祖祠里的牌匾。

    柯氏祖祠内的“三同书屋”石碑。

    经过近千年的沧海桑田,现今仍有32户柯氏后人居住在荣东柯氏祖祠周围。

    苏清彬

    人物 柯述

    柯述,字仲常,北宋南安县人,生于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42岁中进士,曾任福建提刑官、湖南转运使、漳州施赈副使、广东南路经略安抚史、朝议大夫、龙图阁学士。通百家诗史,更精于《易》,著有《否泰十八卦》。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逝,享年95岁。

    遗迹 荣东柯氏祖祠

    荣东柯氏祖祠位于南安市丰州镇丰州村富春自然村,前身为“三同书屋”,是柯述求学的籍居地。

    如今,“三同书屋”已衍变为荣东柯氏祖祠,柯述画像仍供奉其中。上世纪七八十年前,荣东柯氏祖祠遭回禄之灾,裔孙水头大盈溪南旅菲华侨捐资简单恢复。1990年代,荣东柯氏发起重建宗祠,各地宗亲积极响应。落成时全省柯氏宗亲派代表参加庆典,盛况空前。

    在闽南一带,经常会看到居民楼、宗祠、庙宇等建筑的门楣匾额上,刻有“阜阳传芳”“紫云衍派”“九牧传芳”等醒目大字,这些作为姓氏郡望或者堂号标志的字眼,铭记着祖脉的渊源,讲述祖先繁衍生息的故事,也证明了中原传统在闽南的衍生。

    而作为闽南望族之一,柯氏堂号“瑞鹊传芳”显得与众不同,它不仅是宋神宗御笔亲书,还得到北宋大文豪苏轼长诗相赠。种种荣耀背后,与北宋时期一位声名显赫的南安人“柯龙图”柯述有关。

    苏轼赋诗

    海丝起点丰州,处处皆有历史。行走其间,一不小心,便与上千年的岁月撞个满怀。荣东柯氏祖祠就隐藏在这千年古镇之中。

    驱车驶入丰州村富春自然村,穿过弯弯曲曲的巷道,绕过数家刻有“瑞鹊传芳”牌匾的现代民居,一座用铁栏杆围起来的宗祠呈现眼前。宗祠坐南朝北,五开间硬山顶山川脊,大门楹联:“龙图阁老先朝望,瑞鹊堂诗永世传”,门墙镶有《苏轼东坡赠述公异鹊章纪赈饥堂》《蔡君谟诗赠庆文公》《朱熹文公歌柯君国材老丈文》等碑刻。一座宗祠能同时与苏东坡、蔡襄、朱熹等历史名人扯上关系,足见柯氏家族过往之显赫。

    穿过大堂,内部是五开间四进深的闽南建筑风格,天井庭中左栽桂、右植松,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抬头望去,“瑞鹊堂”“龙图学士”牌匾悬挂厅堂,“孝思堂”牌匾底下刻有“瑞鹊传芳”四个小字。其中,一幅画像至今令柯氏族人引以为豪,这位正襟危坐、身着红色宋朝官服的老者,便是宋代名宦柯述。图案逼真,色彩艳丽,似与观瞻者隔空对话。

    柯氏堂号“瑞鹊传芳”,出自柯述的一段传说。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漳州大旱,柯述奉旨前往漳州赈灾,出任漳州施赈副使,救民无数,颂声载道。据传,有双喜鹊一直停栖在柯述居住馆舍,出入伴行,柯述升职离开漳州时,百姓不忍离去相送数里,这双喜鹊亦伴随数里,久久不忍离去。后“漳人异焉”,建瑞鹊祠祀之。

    苏东坡闻之也大为感动,特撰五言长诗《异鹊(并叙)》赞颂: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是时鸟与鹊,巢鷇可府拿。

    ……

    柯侯古循吏,悃愊真无华。临漳所全活,数等江干沙。仁心格异族,两鹊栖其衙。但恨不能言,相对空喳喳。

    ……

    此事传到宋神宗处,神宗赞叹:“真瑞鹊堂。”以此为荣的柯氏一族遂以“瑞鹊堂”“瑞鹊传芳”为号,衍传至今。

    据荣东柯氏族谱记载,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异鹊(并叙)》墨迹珍藏在九日山墨妙堂。墨妙堂是南宋时期九日山延福寺高僧无可禅师存放名家碑铭章帖之所,据传,这里曾藏有蔡襄、苏东坡、黄庭坚等名人文墨珍宝。遗憾的是,墨妙堂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墨宝名画亦不知所踪。

    而荣东柯氏祖祠门墙上,重新雕刻上去的《苏轼东坡赠述公异鹊章纪赈饥堂》,仍在向世人讲述着这段传奇故事。

    龙图阁老

    柯述生于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从小聪颖,博学多才,通百家诗史,尤精于《易》,但直至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42岁才中进士。

    登第后,初任赣县县尉。《南安县志》记载,柯述“缉盗办案,不遗余力。”当时赣县民不聊生,盗贼四起。此前,赣县抓到盗贼每处死刑,柯述任职后发现,很多盗贼本性并不坏,只是迫于生计,一杀了事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他便向县令建议,给退赃物的盗贼以减刑,措施上的反差形成精神上的威慑,盗贼闻风收敛。自此柯述声名大振,很快被擢升为浙江吴兴知县。

    到任后,柯述发现吴兴虽面临太湖,却常患旱涝,就提倡兴修水利,蓄水排涝,自此吴兴一带连年丰收,农民衣食无忧。不久,柯述又因政绩,移知襄县,因为他的清廉和威望,令当地盗贼望风而逃。

    宋神宗听说柯述的种种政声事迹,就在休息的别殿召见他并询问情况。对柯述的威望,宋神宗赏识有加,并写其姓名于屏风,以备日后重用。不久,提升柯述知怀州。柯述83岁高龄之时,官至龙图阁学士。龙图阁学士虽是一种虚衔,但作为皇帝出入侍从、贴身“顾问”,非学识渊博、德高望重者不能胜任,包拯、苏轼、范仲淹等名人也曾领过龙图阁职衔。

    柯述出生书香门第,其父柯庆文与北宋名臣蔡襄亦有交集。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柯庆文登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与蔡襄知交,蔡襄评他“秘书多才晚未遇”。柯庆文有述、逑、迪、廷四子,柯逑和柯述、柯迪先后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登科。柯述三兄弟曾寄文章与蔡襄,蔡襄作《送柯秘书三子归泉应诏诗》,赞赏他们“海鹰上云出爪翼,天马历地无羁缰”。

    其实,中进士之前,柯述于宋仁宗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4年)任泉州府学教授,文采卓然,深得学生敬佩。蔡襄两知泉州时,就十分赏识柯述的才学,料定其将来必成大器。

    柯述家族与蔡襄的陈年往事,被镌刻在柯氏祖祠门墙上。《蔡君谟诗赠庆文公》记载道:“秘书昔共官临漳,时呼三子侍侧旁……遥知成龙在他日,尔时迄今十载强……我从升沉不需议,且看少者腾声光。”字里行间,对柯庆文及其三子赞赏有加。

    三同书屋

    荣东柯氏祖祠前身为“三同书屋”,荣东柯氏发祥之地。一方方牌匾,留下一段段佳话,同样深藏着一个家族兴旺的密码。

    祖祠内,一方刻有“三同书屋分基三祖萼、荚、颖,学启富春,科登仁宗,志载温陵”的石碑,道出了北宋时期柯氏家族的辉煌。

    唐末,柯氏入闽始祖柯延熙随王绪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二世徙居永春柯罗村,三世再迁龙岩州宁洋县(今大田、漳平);四世有吉、宝、昌三兄弟。其中,柯吉有三子,长子名萼字庆文,次子名荚字庆升,幼子名颖字庆聪,聚于荣东(武荣城东)富春读书。之后,三人先后中进士,分别官至屯田员外郎、州学教授、礼部尚书。

    自此,柯氏家族显赫一时,柯庆文被尊称为开泉一世祖。传至柯述一代,同样出现三兄弟及第的盛况。父子兄弟,一门四进士,人物风流,一时无人能及。而这与柯述祖父柯吉的选择有着莫大关系。

    泉州自古文风鼎盛,古代书院林立,被誉为“海滨邹鲁”。自唐末到清末,泉州历代共建有书院73所。在唐末五代,靠近武荣丰州的潘山,为了招揽中州公卿名士,“开闽三王”之一的王审邽及其子王延彬创建了一所古书院——招贤院。加上当时官方的倡议推动,泉州地面一时书堂、书房、义学、私塾等私学并起,文风大炽。

    在此背景下,柯吉携子来到丰州的武荣古街。柯庆文三兄弟即在富春同一屋檐下求学。

    “南安古丰州地也,负山抱海,名人代起。自唐欧阳行周与韩、李诸君子同出陆宣公之门,时号为龙虎榜,至宋刘禹谟、柯仲常,明傅锦泉、郑孩如诸公,并以学问文章显天下,迄于今绩学辈出,科名叠起……”这是乾隆时期南安县令邹召南在《新建丰州书院碑记》所述之语,柯仲常即为柯述。

    首建贡院

    除了勤于政事,柯述还致力于教育,造福于闽。元祐、元符中,柯述两次知福州。而在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福州出现水患,朝廷派柯述兼福建提刑官。在治理水患之后,柯述还做了件破天荒的事情——创办福州贡院。

    贡院是科举时代士子考试的场所,《南安县志》记载,“原来福州学宫长久作为试院,生员读书住宿及祭拜孔子都移到别处,柯述选择地点新筑试院,建室舍120间,使试院学宫分开,世人称便”。

    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柯述退职荣归故里,对泉州教育亦起到很大贡献,特别是泉州孔庙的迁建上。唐开元末年,泉州孔庙名为鲁司寇庙,地址在府衙城右;宋太平兴国初迁建泉州崇阳门外之东南(今址);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迁建于育才坊,对人才培养不利。柯述应泉郡士绅推荐,向郡守建议,迁建孔庙旧址,泉郡人士载文刻石留念。

    往事越千年,弹指一挥间,与柯述有关的遗迹所剩无几。清乾隆本《晋江县志》载称:“龙图阁学士柯述宅,在元妙观边水沟巷。俗呼柯家巷。”即现今鲤城区的新府口末段。据载,为褒奖柯述,宋哲宗曾下旨在泉州元妙观边水沟巷柯述旧居前立“帅节坊”旌表。再去寻访这些古迹,早已不在。

    柯述创建的福州贡院,风光了数百年,到了晚清遭废弃,其建筑多已毁没,仅存至公堂。1912年4月20日,孙中山在已改作省咨议局的贡院至公堂做重要讲话。为纪念中山此行,1932年福建省政府将贡院至公堂改名为中山堂,即今福州中山纪念堂。

    (图片为本报记者李想拍摄。)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