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省新满山红村:唤醒古厝活力 打造“未来乡村”样板

    省新镇满山红村。

    ■本报记者赖香珠李想通讯员黄达明文/图

    在南安,有这么一个村庄,曾因境内山坡长满杜鹃花,春来花开,漫山红遍,得名“满山红”。

    满山红村地处南安市省新镇东北部,辖内有20个自然村落,系省新镇第三大建制村。满山红村先后获评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福建省第三批省级传统村落、福建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福建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泉州市“五个好”村党支部、泉州市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南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南安市首批“和谐村”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满山红村正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启动“满山红”计划,打造“未来乡村”新样板。

    保护传统留住乡愁林路厝成文化名片

    南安有句俗语“有林路富,无林路厝”。清光绪年间,华侨建筑家林路在家乡南安省新满山红村兴建宏伟古大厝群。百年弹指一挥间,这座跻身“国保”行列的中西风格建筑,摇身变成村里的家风家训馆,并在各级部门的重视和修缮下,焕发新生。

    昨日傍晚,记者来到满山红村时,只见林路厝背山面水,厝前是绿油油的田园。夜幕降临,欢快的旋律,唤醒了沉睡中的古厝,村民在古厝前的文化广场载歌载舞,一派和谐景象。

    这一切,源于该村乡村环境治理的探索。2017年,为保护传统形态,留住乡愁记忆,满山红村依托林路厝,美化绿化周围环境,净化生态池塘,建设法治、移风易俗宣传栏,对古厝周围环境进行改造提升,建设成环境优美的文化活动广场。

    “该广场和生态池塘项目总投入70多万元,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满山红村党总支部书记尤长江介绍,此外,村里还打造绵延数百米的夜间景观带,点亮国家级传统村落。

    如今,以古建筑为载体的文化广场,不仅成了乡村文化活动的主阵地,还提升乡村品位,成为满山红村的一张文化名片。

    “我们将以林路厝周边环境整治为试点,带动其他19个自然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尤长江介绍,满山红村将践行绿色理念,坚持“点线面结合、连片式整治、组团式推进”的思路,着力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样板,推动乡村魅力指数不断提升,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画卷。

    抓好民生微实事提升居民幸福感

    每逢周二和周日,满山红村老人活动中心都会传出悠扬的旋律,10多名老人在这里弹唱南音。

    “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有伴,也有阵地了。”满山红村老年协会会长薛龙水告诉记者,自从老人活动中心投用后,老人们的生活变得有声有色。

    “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于2017年6月动工,2018年1月投用,投入资金160多万元,乡贤捐资就有80余万元。”尤长江介绍,文化活动中心设有棋牌室、居家养老服务站、卫计服务室、南音活动室等,让全村老人有了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温馨环境。

    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只是满山红村创建“和谐村”、为民办实事的缩影。

    投入200万元对檀溪满山红段400米进行砌筑,同时对两岸进行环境整治,打造满山红村檀溪沿溪两岸景观带;投入120万元,对1000米危险路段加宽翻修;投入150万元建设污水站和污水管网,解决污水乱排乱放的现象;对全村86个旱厕整治清零,并投入28万元建设两座公厕;投入25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水渠工程,促进3000多亩土地增产增收……近3年来,满山红村投入800多万元,通过一大批民生实事工程,不断提升村民幸福感。

    启动“满山红”计划打造“未来乡村”新样板

    近年来,满山红村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实,狠刹婚丧喜庆活动中讲排场、比阔气、收发红包等大操大办现象以及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

    通过包片工作队为单位形成巡查队,及时入户对操办红白喜事的家庭进行移风易俗宣传,及时劝导制止违规行为;深挖农村优秀家风故事,收集最美家人、家话、家事,表彰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重阳节为“钻石婚”“金婚”“银婚”夫妻进行表彰;立足林路厝,发扬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完善移风易俗村规民约,成立志愿者队伍,不定期开展多种载体移风易俗宣传工作……如今,在满山红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理念逐渐在群众中形成共识,带动乡风民风美起来。

    当然,满山红村也不仅止步于此。记者了解到,该村将启动“满山红”计划,打造“未来乡村”新样板。

    “我们将立足交通区位、产业发展、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五大优势,厚植发展势能,助力乡村振兴。”尤长江介绍,为打造现代与历史和谐共生的历史文化名村和优秀传统村落,满山红村将根据古民居、古建筑等现存条件,以维护现状,修旧如旧为主,重点对林路古民居进行保护修缮,同时对村内其他传统建筑、石拱桥、古树加以保护利用,努力构建极具审美价值的传统村落景观风貌区,资金投入预计约2533万元。

    “传统村落的保护是对历史文脉的传承,传统村落的发展更是乡村振兴的具体要求,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始终坚持既要发展乡村的经济、文化,又要留住绿水青山,让乡愁有所寄托。”尤长江对古村落发展“蓝图”充满信心。

    他表示,下阶段,将通过充分调动乡贤、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等途径,下好乡村振兴“一盘棋”,让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动起来,将这个传统村落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